湖北省举办2019年全省食品药品安全专题研讨会
原标题:“吃得健康”,离我们还有多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如何让人们从“吃饱吃好”到“吃得健康”?7月10日至12日,湖北省举办2019年全省食品药品安全专题研讨会,主管部门与来自北京、上海及湖北省的食药安全专家学者集思广益,支招“吃得健康”。湖北省市场监管局透露,将会同相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信息库,对严重违法失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实行联合惩戒,力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湖北食品业全国第三
目前,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行业,食品生产总量占全球的四分之一。这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食品加工制造国。
截至目前,湖北省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生产经营主体有53.06万户。其中,食品生产加工主体(含作坊)2.88万户,约占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总量的5.43%;食品销售主体31.67万户,约占60%;餐饮服务主体18.50万户,占34.87%。
湖北省食品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自2013年以来一直位居全国食品产业的前列,对全省GDP的贡献举足轻重。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食品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65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同比增长8.3%,高于同期全国总体增幅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43亿元,同比增长21.3%。
与食品产业高速发展同样令人瞩目的是,2016年至2018年湖北省共组织食品监督抽检62136批次,发现不合格1496批次,总体样品合格率为97.59%;风险监测12495批次,发现问题样品240批次,问题发现率为1.92%。2016、2017和2018年省级食品监督抽检不合格率分别为3.53%、2.46%和1.25%,全省食品抽检不合格率分别为3.16%、2.40%和1.58%,三年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潘思轶表示,食品产业迅猛发展,食品安全状况不断好转,提高了公众生活水平,改变了公众生活方式:由“吃饱”进入到“吃好”阶段,正在迈向“吃出健康”方向转变。
八成食品生产主体是小作坊
乐观之中,隐忧重重。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隐患凸显和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集中爆发期”,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影响我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形势依然严峻。
此前相关专项调查显示,群众在食品安全上,感到最不踏实的是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向食物迁移、食用农产品收购贮存过程中霉变等风险;最为痛恨的是食品中非法添加和制假售假的风险,制售假酒等恶性案件;最为反感的是食品、保健食品消费欺诈、虚假宣传以及“山寨食品”“傍名牌”食品等问题;最为敏感的是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问题和非法经营问题,幼儿园、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
随着消费水平、消费能力的稳步提高,人们对高端食品需求越来越旺盛,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由于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参差不齐,各种层次食品消费需求交织,低端市场也广泛存在,诱发企业侥幸心理和机会主义行为,复杂的消费结构催生出“多、小、散、乱”的产业结构。
统计显示,眼下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8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据统计,我省2.88万个食品生产加工主体中,8人以上的企业仅6000余家,占比20.1%,近八成是小作坊。生猪饲养量的一半是农户分散饲养,规模化畜牧业仅占畜牧业总量的40%。无证的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更是不计其数,监管主体和对象比例失衡,“大产业,弱监管”的矛盾突出。
“单打独斗”难以解决“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存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各环节、各方面,要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就必须实行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潘思轶表示,着力解决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衔接、追溯体系建设以及食品“三小”监管等各环节老大难问题,实现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潘思轶建议,每个食品生产经营者、每种食品,其风险程度各有差异,要通过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实行食品安全风险清单制度等有效措施,提高对高风险食品和生产经营者的检查频次,将食品安全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靠政府监管部门‘单打独斗’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共同保障食品安全,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在上海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会会长唐民皓看来,任何时候企业都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在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中寻求平衡,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
“食品安全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安全食品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局长邹贤启表示,食品安全监管需与时俱进,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覆盖食品安全全过程、全链条、可追溯的信息化监管系统。市场监管部门将会同相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信息库,向社会公布并予以实时更新,对严重违法失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实行联合惩戒。(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茜 实习生 丁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