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疗联盟为孩子铺设“生命通道”
原标题:资源不均 携手抚平
图为:5月16日,武汉儿童医院守护新生儿医疗转运团队医生在转运车上救治患儿。
当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的医生知道,那是生命的呼唤。5月16日晚9时许,鄂州一名刚出生不足24小时的男婴呼吸窘迫,当地医院紧急求援,要求转入儿童医院救治。
出发、转运、开辟绿色通道,新生儿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第二天天空既白时,宝贝安然地在温箱入梦,而医务人员却一夜未眠。
在我省构建儿科医疗联盟庞大的守护体系中,这样的生死时速每天都在上演。
重构儿科体系:锻造儿医之骨
2016年,肩负着提升湖北儿科整体实力的重任,武汉儿童医院牵头成立了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
这个大胆创新之举,希冀通过组建跨区域儿科联盟网络,发挥各个区域核心医院引领作用,带动区域内县级医院发展,县级医院指导家庭医生开展儿科医疗保健服务,形成1个核心医院+16地市级核心医院(专科分联盟)+N个县级医院+家庭医生的“1+16+N模式”,让优质儿科资源覆盖到最基层。“在当时,这是一片空白。顶层设计、现实构建、操作流程均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武汉儿童医院院长邵剑波说,“我们强烈感觉到这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为基层儿童提供均等化医疗服务的重要路径,但这个路径必须人工凿出。”
很快,武汉儿童医院成立领导小组,集全院之力开展创建工作。同时,《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学术委员会章程》等文件也相继出台。
“参与者都认识到,要真正运转起来,必须融合。”邵剑波说。为此,联盟体建立一部危急重症呼救电话、一张双向转诊单、一套陆空急救转运体系等“五统一”。
2016年10月31日,来自襄阳患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欣欣(化名)成为联盟体的第一位受益者。这个出生仅8天的小生命,在短短的3个小时里,从襄阳转至武汉,从濒死走向新生。
至今,湖北儿科医疗联盟成员单位已发展至186家医疗机构,覆盖省内所有市州,并辐射江西、河南、陕西等省,成为我省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医疗联盟体。
畅通生命通道:夯实儿医之基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探索里,还隐含着另一个命题:下沉优质儿科资源,为全国性儿科医疗难题提供“湖北样本”。
联盟体形成一个毫无争议的共识:只有基层儿科实力提升,分级诊疗才能“兜得住”,真正让孩子们在家门口解决健康问题。
在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主任刘汉楚等儿医联盟的100余名专家日程表里,周末下乡义诊、授课是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通城县农妇王玉华已经习惯了儿子生病就去县人民医院找大专家看病,因为这里经常有武汉儿童医院医生坐诊。截至目前,儿科联盟已下沉专家322人次,开展义诊40场。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并不是单项输送,它需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闭环,形成畅达的就医通道。”邵剑波说。
为了将闭环有效衔接,除了上对下的帮扶,联盟体还实施了“星火燎原计划”,推出医生、护士、生命支持技能等培训,为基层儿科“造血”。在中间层级,则打造基层儿科“互联网+”工程,开展远程会诊、培训、转诊等,医疗资源实现“在线共享”。
在这场浩大的工程里,通城县卫健局局长王战强笑言,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自2009年起,武汉儿童医院派出50多位医护专家“常驻”通城县人民医院,并设立专项经费实行“师带徒”计划,从临床、教学、科研多维度打造基层新生儿救护中心,筹建新生儿科。2014年,通城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获评省儿科临床重点专科,每年收治新生儿1100多人次,承担起全县及周边县市新生儿的急救工作,其婴儿死亡率由2008年10.6‰下降至2017年的3.7‰。
优质资源下沉后,基层儿科得以盘活。截至今年5月,省儿科联盟成员中,单独设置新生儿科的市、县二级医院增加30%;三级医院儿科门诊量下降,二级及以下医院儿科门诊量逐步上升。
提速转运流程:强健儿医之翼
在每一场与死神抢夺生命的博弈里,速度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词。分级诊疗的构建,最终考量的也有速度因素。
据悉,在儿科诊疗体系中,最为急需、也最艰难的是早产、低体重、多种疾病的新生儿转运。“越是薄弱的地方,越需要正视和加强。”邵剑波毫不回避联盟的短板。
2018年3月10日,恩施一名呼吸衰竭的患儿,乘救援直升机转运武汉进行急救。这是湖北首次通过专业“空中120”转运危重患儿,也是儿科联盟成立后的首次。
虽然新生儿转运风险很高,能携带的设备有限,颠簸途中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但相隔500公里、用时1小时55分,最终孩子得救了。转运途中的点点滴滴,成了日后不可多得的财富。
从添置救护车到引进直升机、从陆地转运到陆空立体衔接,每一次进步都为生命赢取更多的抢救时间。
2016年,武汉儿童医院业务精良的8名医生和42名护士组成“守护新生儿”医疗转运团队,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是这支团队的日常。队员经过各种应急培训,练就一套套“救命绝活”。
从出生550克的宝宝到患有十种疾病的危重患儿,从“盲插”气管插管到徒手端捧患儿两小时,3年来,联盟共转诊5644名患儿,694名危重患儿成功转运,空中转运成功率100%。危急重症转诊从联盟成立之初的56%上升到85%,实现了常见病、多发病留当地,疑难杂症转上来的分级诊疗格局。
不久前,国家卫健委评价,此举是解决儿科医疗资源不足的重要举措。2017年,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模式纳入中国儿科医疗发展改革典型模式。
与构建理想的儿科分级诊疗相比,邵剑波认为,目前还有诸多值得拓展的空间。比如,可进一步吸纳社会资源、健全运作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开展医生库管理、远程诊疗、远程教育、远程质控等工作,使联盟在儿童健康领域的公益性得到最大限度凸显。(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胡蔓龙华 通讯员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