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蹲医生”马艳:培养更多基层康复医护
原标题:“只有一颗星星的夜空并不美丽,繁星点点才最绚丽美好”,马艳的心愿是——培养更多基层康复医护
9日,汉口香江新村小区,马艳为出院患者做家访 长江日报记者苗剑 摄
有温度的康复治疗,它是精心而又长情的。武汉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的患者,在接受治疗达到一定效果后离院,只是漫漫康复路上的第一步胜利。
回到家中,面对着不再习惯的生活环境,让患者依靠自己,尽可能活得独立且有尊严,是“半蹲医生”马艳及科室团队面对的又一个艰巨任务。
马艳要求,科室随访必须走入患者家中。“半蹲医生”们对患者从医院到病患的起居环境,长时间、长链条的无缝服务从未间断。
然后,仅靠康复中心60人的团队,再优质的服务能够帮助的病人也十分有限。一直以来,在马艳心中,还藏着一个“繁星”愿望。
指导家属改造家居和生活物品
马艳的随访从病人出院当天开始
康复中心的随访,从来不是在电话的两头进行。
5月9日中午,马艳带领着康复中心医生、护士、治疗师,组成康复指导小组,前往出院患者家中家访。
家住江汉区香江新村患者高芳(化名)今年78岁。两个月前,她在照顾住院的老伴时突发脑卒中,造成左侧不完全性偏瘫。经过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后,老人顺利出院,这是马艳第一次来她家随访。
和在医院一样,马艳依旧半蹲在地上,检查老人的下肢恢复情况。检查完毕,她俯身搀扶着老人进行训练。
“家里蛮多家具都可以进行康复训练,您老要经常练习。” 当老人展示用抹布擦桌子以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时,马艳观察后提出建议:“胳膊肘要‘朝外拐’,不能向里面。”
马艳一边指导老人,一边叮嘱家属:老人是典型的偏瘫患者痉挛模式,有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的情况,所以在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时,应避免向内运动。
“马主任细心到让我们感动!”患者家属称赞。
马艳对病患的“随访”,从出院后的当天就开始了。
病人回家当天,家属都会接到马艳团队的电话,要求家属将家里的每个角落拍照片发给她,她要给患者的家做一份“改造计划”。
厨房门口摆什么?浴室如何改造?牙刷变成什么样……很多患者家属没有想到的,马艳都想到了。
厨房和卫生间门口要放防滑垫;生活用品例如毛巾等要放在易于患者拿取的位置;洗手间马桶靠墙一侧要安装高度适宜的扶手,方便患者扶着起身……
让“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
尽全力满足患者的需求
马艳的“半蹲”精神已深深融入到康复中心整个团队中。
去年1月27日,一场暴雪突降武汉。患者肖先生正巧当日出院,却因为冰雪封路,叫不到出租车,最近的地铁站距离医院有1公里路程。
“我们送你去!”为了保障患者安全,章志超与熊键两名医生在积雪已至脚踝的大雪里,花了1个小时将坐在轮椅上的患者小心翼翼地推到地铁站。
马艳听后,召集全体医护开了个会,主题是:患者的最后一公里,我们管!
从那以后,任何患者在入住或出院时有需求,只要提前联系到中心,就有医护人员和保安开着电瓶车,在地铁和医院间来回接送。
2017年的1月13日,同样是暴雪天气。康复中心的医护人员和往常一样搭乘班车去上班,快到盘龙大桥时,司机发现因桥面结冰,发生交通事故无法通行。当天,有几位从外地赶来的患者和马艳约好前来看病。她立刻决定徒步赶去医院。
6公里的路,她和同事们走了2个多小时。皮靴和裤腿都被雪水浸湿,来不及更换,她就踩着刺骨的寒意开始接待病人。
医护团队有不成文的规定:尽全力满足病患们的生活需求。
2015年夏天,一位患者在马艳查房时无意提到,“几个月没理发了,感觉脖子这边不舒服。”那一刻,马艳自责,“我怎么从没想到这点?”
马艳立刻让护士长买回一套专业理发工具,准备学理发。“您还是把宝贵时间用到病人的治疗上。”护士们看到后,抢过马主任手中的理发器。
渐渐地,护士们成了病患的专属理发师,理发技术也越练越娴熟。
从大医院下沉到小社区
在基层有越来越多的“半蹲医生”
从最初300平方米的治疗室和30张病床到如今拥有150张床位,治疗区域面积达1500平方米;从单一的康复科到拥有神经康复、骨科康复、重症康复、儿童康复、老年康复、心肺康复、盆底康复等7个亚专科的康复中心;年出院人数达2200人,年门诊量近万人次……
然而,这并不是马艳和她的团队追求的终极目标。
“只有一颗星星的夜空并不美丽,繁星点点才最绚丽美好。”马艳在一次下基层培训后,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
马艳和她的团队对康复病人的关爱,不仅仅限于自己的医院,他们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展。
自2014年开始,马艳就带着她的团队陆续与应城市中医院、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黄陂区木兰湖卫生院、长轩岭卫生院、硚口区满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古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易家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将康复医学知识传播到基层。
为了基层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马艳带头,康复中心高年资医师每个月都定期下到基层,指导基层康复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同时通过每年开展康复学习班、社区讲座、接受基层康复医护人员进修、接受社区专科护士培训等工作提高社区康复医疗技术水平。
为了畅通交流渠道,马艳和团队骨干医护与社区通过QQ群、微信群等加强联系,及时处理社区康复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如今,越来越多在基层服务的社区康复医护人员,开始用半蹲的姿势为病人进行治疗。(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 王恺凝 通讯员严睿 童天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