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飞所水动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彬:“鲲龙”击水让梦想起飞
图为:中国特飞所水动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摄)
2018年10月20日,是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水动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彬终生难忘的日子。
这天,“鲲龙”AG600在荆门成功首飞,填补了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研制空白,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
从立项到首飞,吴彬和团队经过近万次水动力试验,使AG600飞机具备陆上起降和水上起降的能力,真正成为“会‘游’的飞机”和“会‘飞’的船”。
这款“神器”背后到底有多难?
4月24日,在湖北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大会上,吴彬讲述了“鲲龙”研发背后的故事。
从零开始,将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最近,四川凉山的一场森林火灾,引发大家对森林灭火的关注。
目前,我国什么样的飞机能胜任长途、快速、高效灭火?“答案当属AG600飞机。”吴彬说,森林灭火,它20秒内可一次汲水12吨,单次投水救火面积可达4000余平方米;海上救援,速度可达500公里/小时,航程超过4000公里,一次可救援50名遇险人员。
研制AG600飞机,正是为了满足我国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求。
2009年9月,AG600飞机在特飞所立项。吴彬带领水动力研发团队,走上新征程。
AG600飞机是世界在研最大的涡桨水陆两栖飞机。鉴于飞机指标的特殊性,国内外均没有经验可参考,存在大量未成熟的技术需要攻关,“关键技术攻关基本是从零开始”。“我们始终将‘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发散思维,不拘泥于‘1+1=2’的规则。”吴彬说。
在优化AG600单船身底部斜升角时,单船身稳定重心范围不够,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吴彬组建临时攻关小组,“方案不合适,推倒重来;失败了,没关系,重振精神再攻关。”
在多次试验结果不理想时,一个收音机讲述帆船稳定性原理带来灵感,他们创造性地借鉴帆船的相关技术原理,解决了这项难题。
AG600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大型特种飞机的尝试与突破。“从‘一无所有’到飞机船体设计定型,我们仅用了20个月。”吴彬说,其间,他们共开展了80余次模型制作、修型、试验工作。
在经历近万次水动力试验工作后,吴彬和团队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使AG600飞机抗浪能力达到2米,超过了国际上同级别飞机1.2-1.5米的常规抗浪能力。
不辱使命,弘扬航空报国精神
吴彬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在外,他对妻子非常愧疚。但妻子却说:“你只管放心去工作,家里有我。”
妻子的理解,让吴彬安心奋战在研究工作一线——
为保证各节点顺利完成,他主动开启“712”工作模式,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设计岗位、试验现场,几乎成了吴彬生活的全部。
2018年8月,AG600飞机从珠海转场至荆门,开始水上首飞前的研发试飞。他带领4位同志组成水上首飞水动力支持团队,参与水上试飞技术保障工作。试飞期间,时常早上4点起床,奔赴试验外场,白天在试飞现场进行技术保障、整理分析数据,晚上讨论当天试飞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每天工作至深夜。
最终,他们自主设计出AG600飞机高性能水动力布局方案,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水上首飞,是对我们多年研发工作的一次期末考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2018年10月20日,AG600飞机乘风破浪,在水上交出一份亮眼的首飞答卷。吴彬兴奋得彻夜未眠。
如今,他和团队正在加紧试验试飞,2019年争取到海上验证飞机的抗浪能力,真正实现“鲲龙”最重要的功能。“我将继续努力,不辱使命,弘扬航空报国精神,为祖国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吴彬自豪地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谢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