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旅投:耕耘在绿水青山间
2019年“五一”小长假,湖北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鄂旅投集团)旗下的恩施大峡谷客流如梭。
短短4天,恩施大峡谷共接待国内外游客逾12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实现旅游收入1500万元,同比增长87%。
入选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
文化旅游产业具有物质和精神“双扶贫”特性,是典型的富民产业。
1997年,年仅15岁的土家幺妹谭桂英背井离乡,远赴广东谋生。随着恩施大峡谷的开发,她回到家乡,在景区就业,并成长为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荆楚楷模。由她组建的谭桂英劳模创新工作室,获评湖北职工创新工作室。
这是鄂旅投集团通过旅游带动扶贫众多个案中的一例。
做好旅游扶贫的前提是做强景区、做优品牌、做大产业。十年来,鄂旅投集团以创建5A级景区为抓手,在恩施大峡谷全面推进六大重点工程,累计投入近20亿元,建成了国际一流的索道、亚洲最长的扶手观光电梯、湖北最大的梯级生态停车场、湖北首座室外垂直观光电梯,打造了全国最大峡谷实景音乐剧《龙船调》和土家特色风情小镇女儿寨,2015年晋级国家5A景区,成为湖北旅游继“一江两山”后的第四增长极。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
过去十年,鄂旅投集团持续深化旅游精准扶贫,在武陵山、秦巴山、大别山等重点扶贫区域,布局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实现“开发一方景区、带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集团党委书记刘俊刚说:“扶贫不是一日之功,不能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鄂旅投集团坚持与贫困户精准对接,实施一户一策,就业脱贫与引导扶持创业脱贫相结合,因地制宜打造多元化脱贫路径。”
2018年,鄂旅投集团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旅游扶贫模式入选2018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旅游+”夯实产业发展底盘
文化旅游业具有产业链长、带动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从创业初期,鄂旅投集团坚持创新驱动,构建“一业为主、多元协同”生态体系,推动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聚焦“旅游+”,探索“核心景区+大型露营地+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一批凝聚“诗与远方”的新型城镇崛起:女儿寨风情小镇唱响历久弥新的《龙船调》,沔阳小镇让宁静的排湖生动起来,洈水运动小镇集结上百个运动休闲项目,黄梅东山小镇重新定义康养旅居新生活,咸宁白水畈田园综合体与军旅小镇荣耀出场,金湾小镇激荡起洪湖水的悠悠乡愁……
探索“文旅融合+城市新区”建设模式,用文化旅游的手笔擘画城市新区:宜昌江南URD成为未来城市样本,恩施龙凤生态新城带动城北新区涅槃新生,荆州城南新区与历史名城唱响“双城记”,鄂州红莲湖国际社区蓄势待发……
探索“文旅主业+金融平台”融投资模式,把上市平台、资本运作平台、财务公司作为发展重点,以股权纽带联结银行、证券、保险等优质金融资源,持有基金、融资租赁、小额贷款、担保、保险中介众多泛金融牌照。
探索“贸易+平台+实业”转型发展模式,传统内外贸企业焕发蓬勃生机,跨境电商、进口肉类、平行进口汽车平台引领对外开放,成为省属国有企业投身湖北自贸区建设和发展的先行者。
十年努力,鄂旅投集团资产总额由15亿元增长到500亿元,增长33倍;年经营收入从零起步到90亿元;年实现利税由187万元增长到11亿元,增长588倍;综合实力跻身全国旅游集团20强,位列中国旅游投资企业百强第11位。
提升旅游产品“含绿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直以来,鄂旅投集团坚持保护优先,合理有序开发,防止破坏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大自然赋予了湖北众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鄂旅投集团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不搞大拆大建,尊重生态原貌,持续提高旅游产品的生态“含绿量”。
在该集团旗下景区,无论是步道、垃圾桶还是路灯等,在建筑选材等环节,均尽量选用石材和木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019年清明小长假,一对来自广东的夫妇被恩施大峡谷的生态环境深深打动:“这里自然景观太奇特了!景区打造十分合理,注重生态保护,让人心情舒畅。”
此外,鄂旅投集团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科技装备,提高景区节能环保水平。如按照星级厕所建设标准,累计投资近亿元,新建、改扩建厕所200多座。2017年至2018年,每年新建及改扩建3A级厕所投资超过2000万元。
而今,鄂旅投集团已进入第二个十年发展周期,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抢抓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战略机遇,奋力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为建设湖北文化旅游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理略通讯员冯伟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