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东湖》生态教育让小学生当上“民间湖长”
原标题: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华侨城小学《大美东湖》生态教育让小学生当上“民间湖长”
教师教孩子们辨识馆里的动植物标本
蓝天白云、水杉绿道、丛林鸟语,这一番生机盎然的东湖景观,被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华侨城小学“搬进”了校园,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东湖生态文明教育馆。“这是水花生,它是一种挺水型湿地植物,因为叶子像花生的叶子而得名,生命力极其顽强,一个月就可以长20~30厘米。”4月29日,五(1)班张恒睿拿着一株植物,在馆内向同学们做着介绍,提醒大家,水花生很容易泛滥,会污染农田湖泊,危害生物多样性,如果发现大片水花生,一定要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处理。
东湖生态文明教育馆是一间科技感十足的主题馆,近250平方米的展示区,分为大美东湖主题序厅、东湖生态保护区、湿地知识区和生态教室。整个场馆采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参观与体验结合的设计理念,利用东湖仿真植物、动物标本、投影、电子沙盘、虚拟翻书、多媒体触摸屏、水质监测仪器等,形成了生态教育理念、课程、活动、阵地、科研五位一体的完整体系,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孩子们在认真观察自己带来的植物
课上,学生人手一个植物样本,有美人蕉、水芹菜、狐尾藻、荇菜、菖蒲、芦苇等十多个种类,它们都是东湖里的植物。“湿地植物可以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脱离潮湿环境能够生存的就不是湿地植物。”老师陈媛介绍,这节课主题是《多姿多彩的湿地植物》,学生们通过样本采集、分组讨论,结合生态馆湿地知识区,自发地去认识、辨别东湖湿地植物。
从调查、观察中去了解东湖生物多样性,制定保护东湖具体措施并加以实践,是学校校本课程《大美东湖》之中,高年段《生态东湖》的学习内容。去年3月,学校成立了生态委员会,成员以学生为主,自发地对东湖子湖筲箕湖、石灰凼子进行了近一年的巡湖行动。行动中,学生们调查东湖动植物、检测水质、清理垃圾、文明劝导,收获了不少环保技能,还通过竞选成为“东湖民间湖长”。
场馆里的动植物标本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好的体验
除了高年段《生态东湖》,《大美东湖》还细分为低年段《魅力东湖》、中年段《人文东湖》两本,以东湖景区、东湖文化为主题,科学、全面地引导学生认识东湖,让学生们谈起东湖都能“滔滔不绝”。东湖小报、湿地观鸟、环保行动……基于《大美东湖》校本课程,学校从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到构建和谐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让学生们受益终身。
华侨城小学地处东湖之畔,毗邻东湖湿地公园,紧靠东湖绿道,依山傍水,学校学生大多来自东湖周边社区,作为“东湖儿女”该如何认识东湖、爱上东湖、保护东湖?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学校确定了结合东湖地域特点,开展生态教育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校本教材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道德教育紧密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同学们在观察鱼类
2014年,学校精心组织安排,结合学校实际,从“魅力东湖、人文东湖、生态东湖”三个角度开展对《大美东湖》系列校本教材的研究编写。三年时间里,通过向外借力、师生合力,整合东湖新的动态、规划、文件,编写文字、摄制图片,推出了独具学校特色的生态教育教材——《大美东湖》。
校长王晓红介绍,《大美东湖》拥有立体多维的课程体系,从学校东湖生态文明教育馆到东湖子湖石灰凼子校外实践基地,从生态委员会委员到“东湖民间湖长”,学生将生态知识转化成行动力,人人都是热爱东湖、保护东湖、建设东湖的接班人。今年,学校被评为国际生态学校,这是对全体师生最大的鼓励和肯定。(长江日报记者 舒筱 通讯员陆琼 邢彦超 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教师在学校里的东湖生态文明教育馆给学生们上课
【推荐理由】
家长说
因为住在东湖边,这里就是我们全家的“后花园”,学校开设了《大美东湖》校本课程之后,我们“打卡”的频率更高了。《大美东湖》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放手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体验生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自主去寻找答案,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开阔了视野,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我家孩子还是生态委员会委员、“民间湖长”,他时刻关心着东湖的生态环境,会留心观察东湖的水质是否清澈、随手捡起湖边的垃圾、有人垂钓还会进行文明阻止,孩子的变化让我惊喜和自豪。
——华侨城小学五年级(1)班张恒睿家长
红嘴蓝鹊标本
专家说
课程本土化、接地气,教材设计有层次。学校将东湖环境作为教育平台,东湖动植物和人文资源作为素材,以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构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同时,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设立适合的主题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将课本内容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中。
从小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大美东湖》倡导绿色消费,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国家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环境教育专家 徐大鹏
同学们在翻阅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