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长江大保护 武汉建设滨江滨水绿色生态长廊
图为:武汉市青山江滩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防洪于一体的大型江滩公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机声隆隆,人来人往。春节过后,长江、汉江武汉段线码头、村庄、滩涂等,处处一派热火朝天的造林整地景象。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2月28日透露消息,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武汉市积极行动,开展长江两岸绿化造林专项行动。该市在长江、汉江两岸统筹推进岸线复绿、护堤护岸造林、村庄绿化美化,推动两江四岸除基本农田、村庄、道路、水塘等基本设施外,全部应绿尽绿,力争3年内沿岸365公里的林带景观和自然生态功能显著提升,为城市构建一道全新的林业生态屏障。
武汉被长江和汉江一分为三,因江得名,依江而兴。经过多年持续投入,武汉中心城区沿江岸线的江滩建设已较为成熟。该市园林和林业局植树造林处负责人介绍,此次两江四岸造林绿化行动非同以往的常规绿化,而是着眼于建成连续完整、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用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方式在两江四岸“填空”和美容。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对长江、汉江两岸采砂点和废弃码头进行生态修复和复绿。2018年全市水务部门已完成3061.3亩;在湖北省专项指挥部确定长江干堤两侧及迎水面滩涂、民垸作为造林绿化重点范围的基础上,将汉江统筹纳入建设范围,并将两江干堤背水面200米范围内除基本农田外,其他可造林地通过土地征用或流转方式实施造林绿化,2019年至2020年计划新造林约2万亩;结合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引导沿岸镇、村以退耕还林(草)、退养还湿,开展生态修复约1万亩;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出台乡村绿化建设导则,指导沿岸村庄对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实施全面绿化。2019年长江两岸造林绿化1万亩的计划将在2019年4月底前完成。
武汉将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两江四岸造林绿化既是生态需要,也是政治任务,展现了大手笔、大魄力。本次所造之林全部纳入生态公益林范畴,受到法律保护,不能侵占,不能乱砍滥伐。工程建设投资主要采取政府主导形式,以各区配套财政资金为主,武汉市级财政按每亩新造林补助1.2万元,其中,土地流转或征用每亩1万元,造林补助每亩2000元。(湖北日报记者汪彤、通讯员赵琴)
链接
生态也要高质量发展
一批江滩公园三镇开花、东湖绿道盛装迎客、新洲涨渡湖“水上森林”网上爆红……这些年,不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都深切地感受到武汉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
据2018年10月,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发布的生态资源“一张图”上显示,截至2017年底,武汉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9.55%、绿地率34.4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91平方米。武汉园林和林业生态资源面积占国土面积48.4%,已建成城市综合公园77座。但也要看到,不少地区林地和绿化面积虽大,但树种单一、病虫害风险大、美观效果较差、生态和社会功能发挥不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仍有差距。
这也是当前湖北省大中型城市面临的共性生态问题。
如何破题?全面优化城市森林结构与功能,全面提升森林城市质量,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森林城市生态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针对都市型林业的特点,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由以扩大森林面积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提倡多目标均衡经营,由追求森林的单一生态功能向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转变;实施精准提升工程,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精细化经营转变。着力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功能作用。
武汉绿色生态航母已经起航。据悉,2019年起,该市将在打造都市林业生态体系上,开展探索和实践。除积极开展两江四岸造林绿化,做大“增量”,还将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样板工程,持续投入松材线虫病防治工程,盘活“存量”。相信未来,武汉林业生态容量将持续增加,更多林特基地、森林康养基地会出现,为人们带来更多生态福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