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采摘经济”搅热谷城乡村
毛花猕猴桃挂满枝头
昔日下岗工人,如今通过流转土地,在乡村开办了3个水果采摘园,另外几个采摘园正在建设之中。
初冬时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谷城乡村采访发现,蓬勃兴起的采摘经济,不仅给当地农村带来人气,有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而且改变着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和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红红火火的乡村采摘园
“蓝莓、梨子、桃子三种采摘园,效益最高的是蓝莓采摘园。”在谷城县城关镇石龙沟,湖北绿尚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谢辉告诉到访的记者,物以稀为贵,在谷城,蓝莓采摘尚属新事物,采摘价高,效益最好。
谢辉48岁,谷城县石花镇人,2003年因企业改制下岗后,开过加油站、石料场,搞过房地产,2014年起涉足农业,在城关镇石龙沟、老君山等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白芨、铁皮石斛、黄精、白芍等,其中在石龙沟村,紧挨着建了3个水果采摘园。“蓝莓采摘园虽只有10亩,但亩均收入有五六万元。”谢辉乐滋滋地告诉记者,另两个采摘园均为70亩的大园子,2018年才开始挂果。
采摘园距离谷城县城只有7公里,主要是城里的市民过来采摘。尝到甜头,2018年11月,谢辉又新建了3个小园子,新栽的品种分别是“八月奓”“覆盆子”和“黑老虎”,其中“黑老虎”采摘园最小,只有2亩。
记者看到,园区内还养了一群白鹅。见记者好奇,谢辉介绍,这些鹅的作用主要是给梨园、桃园除草,鹅可以吃掉一部分草,不用除草剂。
五山镇下七坪村,一处大型猕猴桃采摘园内,游客众多,一片欢声笑语。采摘园里,猕猴桃品种繁多,红心的、黄心的、绿心的都有。
采摘园负责人郭枫,46岁,在武汉经营医疗设备,2015年作为能人返乡,流转土地,创办采摘园。他告诉记者,目前,效益最好的是从江浙一带引进的毛花猕猴桃,时下采摘价每斤可卖到60多元,园区一共有3亩多地种的这种猕猴桃,可收2000多斤。
48岁的冯天明,该县南河镇苏区村人,早年在广东、四川等地务工,2010年也返乡发展采摘园,如今已发展猕猴桃30多亩,效益不错。
没想到田还能这样种
“活了60多年,以前都没见过,没想到田还能这样种!”傍晚时分,结束一天的劳作,石龙沟村69岁的村民郭玉荣向记者感叹。
除了思维观念上的冲击,采摘园更给当地村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谢辉的采摘园及中药材种植基地,流转了村里的土地,郭玉荣一年一亩地有550元的现金收入,她还和村民们一道,在采摘园和种植基地务工,每月另有几百上千元收入。
当地留守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由此找到了务工增收的新渠道。
65岁的张生先,2011年从丹江口移民到石龙沟村,2014年起就在采摘园和中药材种植基地做水电工,每月固定工资500元,临时修枝、除草以及做杂活,一天另挣50元。“活不重,一年挣个1万多元还比较轻松。”张生先说,移民新家就在附近,打工顾家真正做到了两不误。
谢辉接受采访时透露,基地正准备上一个中药材初加工厂,希望村民跟着自己一起种植中药材,基地可提供种苗和技术。“把规模做起来,在市场上才有话语权,基地也有了稳定的原材料来源,也是受益者。”他说,这种合作,对企业和村民来说属于双赢。
下七坪村郭枫的采摘园,除了需要大量务工,让当地村民就近就业增收外,采摘季的高人气,还给当地的农家乐等带来了客流,搅活了乡村经济。(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称 通讯员 阮班明 陈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