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退休老教师讲述江夏改革开放历史变迁

2018-10-29 15:16:27|来源:长江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从吃饱穿暖到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退休老教师讲述江夏改革开放历史变迁

(文末有摘要)【江夏郡 俊江夏】【人文荟萃】退休老教师讲述江夏改革开放历史变迁

纸坊街道的世纪广场夜晚灯火璀璨   王运良 摄

(文末有摘要)【江夏郡 俊江夏】【人文荟萃】退休老教师讲述江夏改革开放历史变迁

蓝天白云下的江夏区第一中学    江夏区教育局供图

  改革开放40年来,江夏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没有几条像样的柏油公路,到如今公路已经通达到了每个乡村,老百姓们的生活也从只关注米面油盐到追求方方面面的享受。我叫彭敦运,是江夏区教科所的退休教师,40年来江夏人民的生活经历了沧桑巨变,与城市共同成长也为我们带来了美好生活。

  过去一睁眼就发愁粮票指标

  现在要吃得健康穿得时尚住得宽敞

  改革开放之初,我每天最关注的是一家人的吃喝。当时我需要抚养包括岳母家的几个子女在内的12个孩子,每天一睁眼想的就是粮食指标。每到年节,赶紧去买几斤面条待客,鱼肉根本是奢望。

  那时能开一次荤已十分难得,记得以前买肉的时候都让卖肉师傅多割点肥肉,因为肥肉有油水。一次我回老家,婶娘因买不起肉,就用十几片猪油渣煨汤招待我,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猪油渣为何物,对当时的我而言已是无比的美味。猪油渣是用猪肉炼油后残留的肉渣,在过去是舍不得丢弃的,而现在我们早已吃上色拉油、花生油甚至更昂贵的橄榄油,每天都能吃上鱼肉还要求健康饮食。

  过去的毛巾厂会向内部职工售卖一点织坏了的毛巾头,我们冬天没有毛线织毛衣,就买点毛巾头,拆下纱线来织“毛衣”。结果织出来的“毛衣”花花绿绿,天稍微热点还不好脱,穿在身上直出汗。同样,用五六双线手套拆下的棉线,也能给孩子打成一条小毛裤。当时有一句俗语:新老大、旧老二、破老三,缝缝补补穿老四。能穿上一双回力鞋就非常时髦了,我当老师时买了一双回力鞋,连学生走亲戚都来找我借鞋子。当时的衣服都流行的确良、涤卡、涤纶,现在大家都要穿纯棉、真丝等质地更好的衣服。

  以前我家里的十几口人住在47平米的平房里,两间房和堂屋都住满了还不够。只好在天花板铺个阁楼,我跟妻弟就住在上面。想从阁楼下来,就吊一根绳子往下滑。我还记得第一次下来时没有经验,用手拉着绳子就滑下来,结果双手磨掉一层皮。

  现在我们的吃穿用度在当年看简直不可想象,现在我们吃得健康、穿得时尚、住得宽敞,对生活充满热情,我和老伴有时还出门旅游,生活轨迹早已不局限于一地,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曾经去趟汉口要赶火车

  2018年底地铁将通到家门口

  我现在走路还能走上十里,这都是以前练出来的。过去我们出行基本靠步行,当时很少公交,更不用说出租车和共享单车了。以前的江夏区只有两条柏油路,一条是107国道,另一条是纸坊街到石洞街的一截路,现在再看看江夏区,即便是最偏远的南部乡村,都通了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的路网让我们没有去不了的地方。

  当年大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就催生了一个“攒小钱办大事”的方法叫“来会”,类似于现在流行的说法叫“众筹”,几个关系好的人每月从自己工资里面拿一部分钱出来,交给一个人用。终于轮到我拿钱的那次攒了120元钱,我想托人买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方便出行,但自行车要180元。没法子只好叫我妻子去“来个会”才凑齐钱,买到一辆凤凰牌蓝色自行车。一次我骑车到金口街花了两个小时,现在想从纸坊街到金口街,开车只要半小时。

  当时从江夏到市区,需要先到郑店街走107国道,后来随着武昌大道的开通,又多了一条出城的路。除此外就是选择在纸坊站坐火车,我经常要到位于汉口永清街的武汉教育学院开会,每次开会我都得早上6点钟起床赶到纸坊新街的汽车站,赶头班7点的汽车,到大东门汽车站后换乘1路电车到利济路,又从利济路坐车到永清街,这还没完,还得再走两站路才到武汉教院。即便如此,当我赶到时也已是10点半了,迟到一个半小时。一般下午4时开完会,但因赶不上车,我常常当天回不来,只好住旅社或者在同学家借宿。

  现在江夏大道、文化大道、武昌大道连接中心城区,四环线、高铁线纵横交错,纸坊城里车水马龙,今年底还将通地铁,百姓们出行将更加方便。曾经的老火车站已几乎废弃,很多家庭有了私家车,去哪儿都只一会儿工夫。

  老师从不教错到教得好

  优质的教育成风化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夏区有将近2万名老师,有400多所中小学,当时小学办到大队,初中高中办到公社,教师队伍里有七成以上是民办教师。后来教育政策要求老师们要考《教材教法合格证》《教师资格证》。当时老师们压力非常大,很多人学历不达标,大家就得一边教书一边考“证”。现在我们的高、初、小教师的合格率近100%,连幼儿园的老师都有研究生。过去人们对教师的衡量标准是首先问“教得对不对”,现在都是问“教得好不好”。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群众普遍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了,相应地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变得更高。

  改革开放之初,很多农村小学的教室里都没有桌子板凳,学生课桌就是一个板子甚至使用土砖堆起来的,而现在随着标准化教室的建设,多媒体设备投入教学,让学生们获得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人们对教育的追求,从过去能够考一个好学校,拿个城镇户口,跳出“农门”,到现在追求要成才,有建树,走出国门进一步深造。

  现在我们教育所关注的早已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开始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探究怎样教最科学、最合适。我们区的教学科研所,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家长和学校的互动问题,比如我们的小学里研究特色学校怎么办出特色,怎么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现在所里每年要研究几十个课题,在省、市,甚至国家层面都有课题项目。我们把老师们讲得最好的课程拿出来共享,在师资培训班上对上百节课逐个研究评点,同时也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都是为了共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质的教育能够成风化人,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更加凝心聚力,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