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以率先的担当精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用率先的江夏担当 推动高质量发展
山清水秀的江夏宜居宜业 王运良 摄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特殊节点回望来时路,时间的刻度在这个日益崛起的南部生态新城留下坚实的印记,见证着江夏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区的嬗变,见证着江夏从昔日郊区到生态新城的蝶变,见证着江夏取得湖北省县域经济“十连冠”、入围“中国工业百强区”的亮丽答卷。
发展背后的“密码”何在?江夏区以率先的担当精神主动作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中央及省市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高举“生态立区、工业兴区、创新强区”战略大旗,牢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突出工业主战场,打造工业强区
工业强,江夏强;工业兴,江夏兴。坚持主攻工业不动摇,以工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业总产值已跨入“千亿元俱乐部”,达到1393亿元。
建好有承载力的大园区。强力推进“工业倍增”,累计投入146亿元,高标准建成35平方公里工业倍增发展区,全面提升工业发展的承载力和竞争力。在巩固庙山、藏龙岛、大桥、金港等原有四大园区的基础上,一方面重点推进花山二期工业园、金口金江南工业园等一批现代新型工业园区建设,另一方面加快推进阳光创谷、通用汽车产业园等“新两园”建设,实行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链谋划,充分释放园区集聚效应。
招来有支撑性的大项目。成功引进上汽通用重大项目,始终秉承“悠悠万事,通用为大”的理念,为上汽通用提供全方位服务,创造了项目从落户到投产仅用不到3年时间、投产当年即满产的“江夏速度”。整车年产已突破70万辆、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已累计建成投产零部件企业36家,产值达200亿元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全市“三分天下有其一”。另外,随着海康威视、砺剑防务、坤鼎产业园、中国应急总部等项目相继落地建设,经济发展新动能蓄势待发。
培育有引领性的大产业。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移动互联、生物医药及现代物流等五大主导产业。特别是以上汽通用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中车、华舟重工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无线互联网产业,以海康威视、光迅科技等为代表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活力。
突出宜居主基调,建设生态新城
按照“全域江夏、独立成市”理念,高水平编制城市规划,系统谋划推进生态新城建设。
着力打造通达的城市交通。金龙大街与文化大道共同构筑起城市核心区的“黄金十字架”,“七纵七横”的互联互通网络撑起全域江夏的城市骨架,武广高铁、京广铁路、武咸城际铁路以及全长35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过境江夏,地铁27号线、8号线、2号南延线即将建成通车,全区“铁、水、公、轨”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
着力打造宜居的城市功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办赛事”与“建城市”相结合,以筹办军运会为契机推动城市面貌脱胎换骨,全面打造军运村周边“点、片、线、面”多层次亮点标杆。提速建设城市客厅、中央大公园等亮点区块和市民之家、文化中心等标志性项目让城市品质更高端,让城市居民生活更舒适。
着力打造舒适的城市生态。突出“四水共治”,强力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及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总投资51.1亿元的“清水入江”工程,年内实现南部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突出“四气共治”,加大对工地粉尘、道路扬尘、工业废气、油烟废气的整治力度,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突出“四绿共治”,做好“绿道、绿廊、绿山、绿城”文章,建成33公里环山绿道和80公里环汤逊湖绿道,修复完成破损山体4100余亩,大力实施道路景观提升工程,打造具有山水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化精品。
突出改革主旋律,培育创新热土
发展环境的优化、新旧动能的转换、高质量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理念的更新。
种好改革创新“试验田”。在农房贷试点上,将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的交易范围从全村拓展到全区,放活宅基地所有权,拓宽农户融资渠道。在河湖管护试点上,构建“1+16+N”的河湖管理网格化体制,形成区街村3个层级河湖管理。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上,重点在租赁住房产权登记、收益分配机制以及开发建设融资模式、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
打通要素流动“隔离墙”。深入推进“三乡工程”,全面启动以都市田园综合体为重点的1200平方公里农业大公园建设,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充分对接和流通。打响了小朱湾“教授村”、武当村“养老村”等特色村湾品牌;成功引进恒大科技旅游城、兴茂旅游度假区、切尔西花展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深入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成立区招才局,设立创新创业资金15.5亿元,引进海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1613人。深入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探索全区编制动态管理模式,有效挖掘机构编制潜能促进行政运行效率的提高。
优化审批服务“软环境”,全面推行审批服务“四办”改革。围绕项目落地,探索实施“容缺受理”放宽、“多证联办”增效、“流程再造”提速、“提前介入”指路、“私家定制”支招、“政府买单”让利等改革举措。围绕惠民便企,率先制定房地产交易“一件事情”办事清单。围绕基层服务,推进政务服务街道全覆盖、政务事项全部进大厅、政务中心统一标准化,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突出民生主攻点,提升群众获得感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改革、补短板、提品质,重点以脱贫、养老、医疗、教育为主攻点,让市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扶贫上探索“区域合作”模式。着力探索南部街道贫困村与北部园区国有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以流转土地折算入股等方式参与合资公司经营,让南部地区贫困村走上持续发展增收新路。截至目前,已累计实现4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1486名贫困人口脱贫销号。
在养老上推行“公建民营”方式。在武汉市率先对农村福利院推行“公建民营”改革试点,引入社会资金,建立专业服务团队,为老人提供中医康复等特色服务,有效盘活闲置养老资源,为武汉市农村福利院转型升级提供了样板。
在医疗上推进“分级诊疗”改革。近3年共投入15个亿建设改善全区医疗基础设施硬件环境,充分整合辖区内医疗资源,引进武汉协和医院托管区第一人民医院,并以区第一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为龙头,带动21家卫生院成立了两家大的医联体“航母”,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在教育上实施“内强外引”战略。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内强外引”战略,5年来新改、扩建幼儿园56所,新建中小学校7所,海淀、枫叶、美加等知名民办双语学校扎堆江夏,教育教学质量迈入全市先进区行列。(中共江夏区委书记 王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