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金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迸发活力
图为:魅力金水,希望田野
图为:改革释放红利,金水活力迸发
图为:和谐社区,生态宜居
图为:武当村,移民小康示范村
金水河畔,金水农场。
金水河畔,金水农场。
中国建场最早的大型国营农场。
随着湖北省国有农场属地管理改革,2001年10月,金水农场转属武汉市江夏区。2004年9月,江夏区批准设立金水办事处。农场与办事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办事处承担金水地区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农场实行企业化运作。
近年来,按照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湖北省农垦局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金水农场以改革发展为核心,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示范、垦区深化综合改革的示范和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示范等“三个示范”建设,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道路,争当湖北省农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2018年上半年,金水办事处实现财政收入588万元、农业增加值完成0.7亿元,经济效益收获丰硕。1月至5月,在江夏区重点经济指标考评中,金水办事处在全区南部区域排名第一。
与此同时,社会建设也取到长足进步。连年获得武汉市、江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成功创建江夏区唯一一家省级无邪教示范街等荣誉称号。金水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陈兴雄说,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金水农场实现了在“稳定中求发展”向在“发展中求稳定”的质的飞跃。
剥离社会职能 体制机制改革释放红利
金水农场版图面积1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万亩,水面2000亩,常住人口1万余人。
农场属地管理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和管理模式变革。
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和湖北省《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金水农场深化农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农场社会职能的剥离工作。农场学校、75名在职教职工全部移交江夏区教育局管理,实行与当地学校教职工同样的待遇;29名退休教师的待遇也按政策落实到位。
农场职工医院业务纳入江夏区卫生部门统一管理,实行定额补贴,完成了核编、定编、定岗工作,债权债务均移交至江夏区卫计委。
作为江夏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金水办事处下设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等3个办公室,设立区直职能部门15个,承担社会行政管理职能。
办事处下辖金隆社区居民委员会、金兴社区居民委员会、老场部社区居民委员会、武当社区居民委员会(武当村)等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以及港尖队、窑沟队、邓家瓦屋队、新沟队、花兰棚队、水产队、梨园队、四行队、农科所等9个农业生产队。
按照湖北省农垦局、省编办、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的《湖北省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实施方案》,金水农场将承担的属于政府职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部纳入江夏区政府统一管理,实现了社会事业发展政策全覆盖、行业规划同步实施、公共财政同步保障,国有农场与周边区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共享共建水平明显提高,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垦地协同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采取以钱养事的方式,统一管理农场的水利、水务、畜牧、农业、林业、城建、土管、城管服务等工作,经费均由江夏区财政统一拨付。
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后完成了非农企业职工和农业职工的参保工作,在册正式职工参保率93.8%,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保证了退休人员老有所养。
农场民政事务由江夏区统一管理,低保、救济、救灾、优抚等都纳入了政策范围。根据自愿原则,对农场原有工副业单位1300多名职工进行身份置换。结合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采取“一转换、二分开、三不变”(企业干部向社区干部转换、社会职能与企业分开、新旧企业债务分开、企业原有债务不变、资产处置权限不变、原企业负责人对原企业的遗留问题处理范围不变)的办法,完成了关闭企业干部分流和过渡工作,保证了原企业国有资产不流失和遗留问题不上交。
陈兴雄说:“社会管理属地化改革,妥善解决其机构编制、人员安置、所需经费等问题,确保了工作有序衔接、职能履行到位,释放了巨大改革红利。”
生产经营企业化 激活强劲发展动力
社会管理属地化,释放了巨大改革红利。农场企业化改革,则激活了强劲发展动力。
按照“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要求,金水农场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农工增效、农民增收,全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垦企业。
念好土字“经”,完成土地确权登记,促进经济发展。土地是农垦农场的核心生产资源,金水农场严格按照省、市、区关于垦区土地确权工作的部署要求,成立工作专班,强化工作职责,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清单,倒排工期日程,聘请专业机构对农场土地进行精准勘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农场土地确权颁证,摸清土地“家底”。截至目前,共办理农用地17宗,2.19万亩,建设用地已发证27宗,0.083万亩,完成率100%,此项工作走在武汉市前列。
在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基础上,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农垦土地使用管理办法和经营田使用管理办法,大力开展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推进农垦土地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按照改革要求,推行和完善了“两田制”。农工责任田按农业人口人平1.6亩,高于周边农村人均水平,责任田取消了所有收费;商品田按照市场运行方式,实行先交钱后种田、合同一年一签的管理办法,收费标准最低为每亩300元。
打好农垦“牌”,激活经济动力。大力扶持湖北老农垦金水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强资源资产整合,引导扶持老农垦公司健康发展,倾力打造“老农垦”品牌,利用“旅游+”“生态+”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场划地200亩给予沃田科技公司发展特色种植采摘园,先后投入200万元资金帮助老农垦公司推进品牌建设及旅游开发项目,完成公司的资产重组,组建新的团队,优化组织结构,鼓励公司参股有实力的企业,建设金水老农垦农副产品展示中心,金水老农垦农副产品展示中心及配套设施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大力推进“三乡工程”,促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高标准规划设计金水特色的美丽滨江小镇和“一区两园+板块”。“一区”即以武当村、港尖大队、花蓝棚大队为核心的市民下乡民宿休闲养生观光旅游区;“两园”即以金水河为轴,邓家瓦屋大队、新沟大队为中心的现代农业观光采摘体验园,以及以武当村、花蓝棚大队、水产大队为主体的特色养殖观光农事体验园。同时,打造武当品牌,推动武当升级,塑造“东有小朱湾,西有新武当”的品牌形象。
唱好集团“戏”,以“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固本”为发展路径,有序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一方面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出台《金水农场国有资产管理及盘活增效实施方案》,积极组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开展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和国有产权登记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促进国有资产增效。正在筹备成立农垦集团、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探索一条国有农垦资本运营的新路子,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农场先后引进了鲁湖水乡公司,计划投资1.79亿元,打造金水武当康养园;引进香芝斋农副产品(蔬菜、坚果)加工项目,计划投资9700万元,占地36.6亩;引进芦笋共享农场项目,租赁土地600亩,总投资4000万元。
积极引导鼓励“能人回乡”,确立并实施《金水办事处能人回乡干事创业奖励扶持暂行办法》,目前已有徐华均、张凯、肖光华等一批优秀“能人”回乡办企业,发展新型农业,带动就业人数近100余人。
以党建为引领 移民小康示范村闪耀金水河畔
按照江夏区的统一部署,金水办事处武当村作为江夏区先行试点单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做法新经验,
武当村是个移民村,有党员39人,其中流动党员14人,他们大部分集中生活、工作在移民前的原籍十堰武当山特区。2010年8月21日,武当山移民安置到江夏金水时,移民们一度故土难离。为真正实现移民“搬得进、稳得住、能发展”的目标,如何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尤其是如何将流动党员作用发挥起来成为关键。
一个党员一盏灯,一个支部一面旗。金水办事处迅速在武当村成立了流动党员武当山特区管理服务站,有效开展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另外,针对流动党员,特别是在外地打工的流动党员,建立了村党员微信群和村流动党员微信群,村流动党员管理小组的成员参与到各微信群的管理工作中。
此举不仅解决了村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到位、教育难跟进、活动难开展等问题,可以快速、便捷地开展对流动党员的学习资料推送、党费收缴等工作。
党组织建设完善了,党员管理服务也强起来。武当村党支部收集村民需求,在重点开展铺路造渠、路灯架设、房屋维修、绿化美化、治安摄像头全覆盖等“大”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着力满足村民们的“小”需求。
村里有的老人行动不便,村两委干部就把自己的便民服务卡留给他们,他们需要买油买米、问医买药,村两委干部就替他们跑腿;村民去打工、干活,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把孩子放在村委会,村两委干部帮他们照看孩子,辅导孩子们的学习;村民需要补办水卡,村里偏僻、流程较为复杂,村两委干部就替他们跑到区里去办;有村民因为意外交通事故去世,村两委干部替他们跑派出所注销户口、办理保险理赔……
村两委干部的贴心服务,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一致认可和良好口碑。移民村建立8年以来,基本实现了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办事处、难事不出区”。
武当村还建立健全村级日常管理制度、民主集中制度、村务党务公开制度,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湖北省委六条意见和武汉市“十一项禁令”精神基础上,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以及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健全完善述责述廉、廉政约谈、谈话函询等制度,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隙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
为了实现移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发展村集体经济,武当村引进武汉祺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流转村民土地从事莲藕种植、加工和出口,不仅增加了移民收入,还为移民新增50余个就业岗位,成为富民兴村的好产业。
沿着这条发展思路,武当村还筹集资金400余万元,建立武汉锦丰源针纺织品有限公司,200多名在外打工、在武当山居住的村民回流到武当新村生活、就业。目前,武汉锦丰源针织品公司二期工程已完工投产,解决了村里有就业愿望村民的就业难题。武当村成为武汉市远近闻名的移民小康示范村。武当移民从此实现了生活从不稳到安稳,从安稳到幸福的转变。
切实保障民生 让农场职工收获“稳稳的幸福”
2018年1月25日,64岁的邱金凤和老伴正式搬进了新家。
邱金凤以前在金水农场水泥厂当过工人,老伴陈金和则在农场种了大半辈子农田。上世纪70年代,邱金凤一家刚结婚时,住的是农场食堂宿舍。随后宿舍转让,他们只好建了一间简易平房。
邱金凤说,房子是用砖简单垒起来的,室内高度勉强高过头顶。房子不但空间狭小,还一间挨着一间,相互间隔最宽的不到1米。
就是在这样破旧低矮的房子里,邱金凤和老伴一住就是40年。
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推进城镇化进程,自2012年起,金水办事处党工委采取集镇统建农村自建办法,全面启动垦区危房改造工程。
2017年11月19日,包括邱金凤一家在内的90多户拆迁户分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屋,住上了安居房。
为了让搬进新家的居民过上安稳日子,办事处还协调有关部门,赶在居民搬进新家之前解决了网络等配套设施。
金水办事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共享共建水平明显提高。农场在册正式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率达到93.8%,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实行了社会化发放,保证了退休人员老有所养,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
农场辖区城镇低保户138户,享受人口194人,年保障金130万元;农村低保户162户,享受人口257人,年保障金136万元;五保户7人,年保障金8.3万元;大病救助年救助77人次,金额16万元,临时救助70人次,金额73万元;发放扶贫救助资金2万余元,发放残疾人困难生活补贴1.9万元/月,发放重度残疾人补贴0.96万元/月,发放残疾人临时救助金1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户数达1022户、3568余人,参加新农保1156人,享受待遇人员226人。
与此同时,积极探究金水办事处集镇社区物业管理实施办法,以点带面,面向市场挑选优质管理公司,全面推进红色物业管理,增强服务功能,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八大创新项目驱动金水发展“新引擎”
2018年,金水农场根据上级改革精神,结合自身实际,以“农场办社会职能、土地确权、农场企业化”为主线,实施八大创新项目。
为使改革决策部署落地有声,推进有力,金水办事处制定了具体的改革任务计划表,明确了每一项改革任务的完成时限,每月组织专班进行督查,对督查结果及时通报,督促整改,并针对各项任务进行考评。
垦区集团化 农场企业化
制定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实施方案。成立集团公司及相应分公司,打造老农垦品牌,形成系列产品,提升影响力。
国有资产管理及增效
摸清农场国有资产,并形成电子档案管理。理顺农场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及租赁国有土地企业合同关系。成立资产公司,强化资产管理及增效。
农场土地管理与综合发展
制定农场土地使用管理办法,以及农场经营田使用管理办法。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确保引进一家公司。打造特色养殖旅游示范园。
实施红色物业
探索办事处集镇社区物业管理实施办法。组建金水农场物业管理公司并运营,全面实施红色物业管理,完成金隆社区红色物业管理示范建设。
创新基层管理 增加基层活力
“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大力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力打造“武当标杆”。完成社区、生产队换届工作。
招才引智工程
制定实施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和人才培养与引进办法。研究制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措施,以及支持发展现代旅游农业发展办法。
探索危房改造新途径
按省、市、区标准完成农场土地确权验收达标工作。探索危房改造资产办正方案并报相关部门批准。
发展社区智能养老
招商引资,制定医养结合智能养老建设方案,并启动建设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