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协和 投巨资 留人才 临空港三级医疗网让患者回巢就医
9月10日,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走马岭街道卫生院内,70岁的新沟农场居民蔡德坤为医生阮晶送来一面锦旗:“针刀治百病,德高普众生”。
老人说,自己务农一生,腰椎间盘突出严重,在武汉市各大医院奔波多年均不见好,“没想到阮医生用小针刀一扎,居然好了!”
2018年以来,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以顶层设计、加大投入、体制创新为抓手,引入协和医院打造医疗“龙头”,实施绩效改革激活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构建起三级医疗网络,使越来越多像蔡德坤这样的居民就医不出区,免受奔波之苦。
打破“大锅饭”基层名医重拾小针刀
阮晶是走马岭卫生院中医科主治医师,10多年前利用空余时间自学小针刀,对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疑难病颇有一套。
她说,小针刀治病立竿见影,但有一定风险,以前卫生院“吃大锅饭”,最怕医疗事故,院方要求其不能用刀,只能推拿按摩。苦学多年的医术没有用武之地,令她十分消沉,每年收治病人仅三四十名,“病情稍微复杂一点的病人就推荐去大医院。”
2018年1月,临空港经开区在武汉市率先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划拨600万元专项经费,按照每人每年1.2万元的标准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总量,并将绩效分配权下放给街道卫生院院长。
走马岭街道卫生院新任院长蒋红平介绍,该院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将管理层、医生、护士的绩效工资与常规工作考核、医德医风及工作质量挂钩。蒋红平鼓励阮晶重拾小针刀,她大胆探索,在小针刀领域孜孜以求,帮不少前来求诊的患者解除病痛,口口相传吸引了孝感、仙桃等地病人慕名而来。
现在阮晶每月收治病患七八十人,月收入增长了一两千元,“钱虽不多,但对我的付出是一种肯定。”如今,阮晶获评“湖北省乡镇名医”称号,走马岭卫生院还成立了国医堂小针刀特色科室。
引入“协和系”建起汉口医疗新高地
作为由近郊区发展而来的开发区,临空港医疗“缺龙头”。2017年前,全区唯一一家三级综合医院——东西湖区人民医院部分科室床位利用率达200%,就医环境、医疗水平、硬件设施仍属区县水平,难与国家级开发区的地位相匹配,居民得了急病、重病只能往中心城区跑,饱受奔波之苦。
2017年12月,临空港经开区将区人民医院托管给协和医院,由协和医院派驻专家任区人民医院院长、副院长,带领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全面进驻,负责东西湖区人民医院的行政管理、人事调配、运营决策和学科建设,极大提升了区医院的医疗水平。该区医院将力争到2019年建成学科建设均衡、专科特色明显、技术水平一流的三级乙等医院。
硬件方面,该区投资16亿元建设区人民医院新大楼,投资18亿元建设协和医院金银湖国际院区,今明两年将陆续投用。两家“协和系”医院扎堆,将使临空港成为汉口地区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区域之一,居民足不出区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完善医疗网区内患者不再“东南飞”
临空港经开区卫计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建立多级联动机制、破解分级诊疗难点是全国医改的大方向,临空港也进行了大量探索。
为留住基层人才,该区在不突破编制总量的情况下,将卫生院的编制统一管理、打通使用、定期调整,盘活基层人才流动机制,还通过购买服务用工方式,引入基层医务人员300余名;每年拿出100万元对进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新晋人员给予每月1500元至2000元的专项补贴,并适当提高偏远地区卫生院医务人员待遇。
为健全医疗网络,该区将综合实力较强的将军路卫生院、走马岭街中心卫生院升级为东西湖区第二、第三人民医院,拟将区人民医院老院区改造为吴家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妇幼保健院,并投资1800万元,分两年建设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管理、计划生育、综合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健康信息体系,实现“互联网+基层医疗”。
通过搭建“协和医院—区人民医院—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医联体网络,目前临空港经开区基层首诊率已突破90%,患者回流明显,2018年1月至6月,全区医疗人次29.06万人,同比增长13.91%,出院人次4370人,同比增加5.44%。(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通讯员 宋亮 赵礼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