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安:生态文明建设助推老河口高质量发展
图为老河口市委书记郑德安。新华网 吴文华 摄
新华网武汉6月6日电(肖进安 吴文华 李晓笛)近年来,湖北省老河口市打出了“岗地江南、水乡花都”的城市名片,提出了建设“百里生态丹渠”的构想,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亮点纷呈。老河口市有哪些具体做法?下一步将如何推进?老河口市委书记郑德安日前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图为老河口市委书记郑德安接受新华网专访。新华网发 刘兵 摄
新华网:为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明珠城市,老河口生态建设亮点纷呈,请您介绍一下具体做法?
郑德安:生态文明建设是头等大事,我们在生态建设方面既有很好的优势,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任务繁重。我们正在创建湖北省森林城市、全国园林城市,推进全域生态建设。但仅仅是生态建设远远不够,还要做好环境保护。
化工是老河口的传统产业,通过高标准的规划和顶层设计,我们从基础设施到化工企业的退城入园,投入20多亿元,实现了转型升级,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也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在环境保护这一块,我们下工夫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和雨污分开管网城区基本建成,正在向全域农村延伸。垃圾这块,近两三年,我们投入非常大,从两年前每天收集100多吨垃圾,到现在每天可以收集到250吨垃圾,垃圾收集率是比较高的。空气质量这块,燃煤锅炉基本淘汰完毕,大气的排放、工地的管理,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治,效果明显。面源污染方面,我们2017年取缔了29家禁养区的畜牧养殖企业,全方位开展水体整治、厕所革命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置,具体做法是减量化、控污染、全收集、废物利用。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补齐短板,把老河口市建成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真正成为汉江流域的绿色明珠城市。
图为航拍老河口引丹渠。新华网 李晓笛 摄
新华网:老河口近年来打出了“岗地江南、水乡花都”的城市名片,这方面老河口有什么优势?
郑德安:打出“岗地江南、水乡花都”城市名片,是立足于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老河口版图1043平方公里,53万人,面积人口规模适中、微丘小岗、地势平缓。因丹渠自流水而使得昔日的鄂北旱包子变成了土肥水美的田野,从空中俯瞰就像一个大公园。我们有条件大规模发展花果苗木产业,有上十万亩的梨桃水果基地,有一万多亩的油牡丹产业基地。我们围绕“水”字做文章,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产业,用我们的优质水源发展现代水产养殖,我们的畜牧业、水产业发展形势特别好。
与此同时,我们推进全域绿化,誓把“岗地”变“江南”,把水资源的优势变成我们的产业优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打造“水乡花都”的全域旅游品牌。在未来三五年的时间里,我们所梦想的“岗地江南、水乡花都”一定能变成现实。
图为航拍引丹渠清泉沟隧洞进水口。新华网 李晓笛 摄
新华网:请您谈谈老河口在落实河湖长制方面的具体做法。
郑德安:老河口因水而生、依水而兴。我们在推进河湖长制的时候,基本上是全覆盖,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水库,甚至每个堰塘都有责任人。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督促大家在污染控制、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履职尽责。
在国土绿化方面,我们在所有水库承雨面积范围内推进退耕还林;大力推进有机谷建设,在全域范围内少用或不用化肥。这些事情就需要河湖长去落实。检测水库水质时,如果恶化了就要追究河湖长的责任。河湖长的重要任务实际上就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
图为航拍老河口引丹渠。新华网 李晓笛 摄
新华网:从2015年开始,老河口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百里生态丹渠”的构想,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郑德安:老河口2015年开始启动“百里生态丹渠”建设,应该说成效非常明显。以“百里生态丹渠”建设为引擎,拉开了老河口市大规模国土绿化、生态建设的序幕。
开展“百里生态丹渠”建设以后,整个丹渠沿线70多公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已经是3A级景区了,我们正在打造4A级景区。
“百里生态丹渠”建设中,我们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探索了以产业化、市场化的手段来推进国土绿化的模式。丹渠两岸4000多亩花果苗木生机勃勃,绿水荒岸变成了“金岸银岸”,成了未来4A景区的绿色银行。2016年11月份,湖北省政府在老河口市召开了湖北省国土绿化推进会,这是对我们工作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图为引丹渠建设历史照片(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提供)。
新华网:作为老河口市委书记,您是如何看待丹渠建设历史的,如何评价丹渠精神?
郑德安:丹渠见证了老河口市上世纪七十年代,或者说解放以后艰苦创业的历史。那个年代大型水利都是肩挑背扛,当时丹渠建设人数最多的时候达18万人,有很多民工为丹渠献出了生命,也凝聚着很多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心血汗水。所以我们搞4A级景区建设的时候,不仅要抓生态建设,也要挖掘它的创业史和革命文化。
丹渠精神激励着我们老河口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励我们担当有为、艰苦奋斗,为百姓谋福利,我们要继续弘扬丹渠精神。
新华网:老河口市委市政府目前主抓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郑德安:十九大以后,我们结合老河口实际,提出要突出抓好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文化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像空气,生态像阳光,文化和生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绝不可缺,是“软实力”。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实力的“硬支撑”,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增强竞争力,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党的建设是重要保障,时刻不能放松。乡村振兴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