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19位非遗传承人展露绝活

2018-06-11 15:57:38|来源:长江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孟慧

  原标题:19位非遗传承人展露绝活 23万网友热闹围观黄陂烹制非遗盛宴 『三风』助推乡村振兴

19位非遗传承人展露绝活 

黄陂泥塑造型栩栩如生,鲜活有趣

19位非遗传承人展露绝活

糖画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19位非遗传承人展露绝活

黄陂的非遗项目龙灯制作

19位非遗传承人展露绝活

汉绣传承人在现场表演

19位非遗传承人展露绝活

黄陂剪纸艺人的作品在现场展示

19位非遗传承人展露绝活

楚剧起源于黄陂,是当地民间文化的一块瑰宝

19位非遗传承人展露绝活

湖北大鼓传承人吴健接受采访

19位非遗传承人展露绝活

网络主播们正在进行非遗项目展示直播

  聚焦非遗传承与保护,感受乡村振兴的剧变。6月8日,武汉市“三风”助推乡村振兴文化宣传展示活动在武汉木兰花乡景区隆重开幕。黄陂泥塑、楚剧、剪纸、湖北大鼓等19个非遗项目进行了现场展示,精彩绝伦的传统手艺与绝活让现场的游客和网友们大饱眼福。长江日报6路主播同时在四大网络平台直播了此次非遗文化盛宴,受到23万网友热捧。

  惟妙惟肖的手捏糖人、栩栩如生的泥塑、精致的手工龙灯……在活动现场,19个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搭台,各个拿出看家本领。“狮子眼睛上装了灯,晚上舞起来更生动,嘴里还能喷火。”朱兴吾是黄陂区前川街人,是龙灯制作的传承人。他做了50多年的高龙、滚龙、狮子、采莲船等传统特色产品,最远卖到了美国。“如今农村富裕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我们生产的这些产品不愁销。”朱兴吾说,为了将古老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和发扬,如今他们祖孙三代人都在从事这一行。

  此次活动由武汉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和黄陂区联袂打造,主题为“多彩非遗 美丽乡村”。活动仪式上,市领导为国家级非遗代表传承人叶蔚璋佩戴绶带,为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黄陂区代表授牌、还为黄陂区2017年度“最美家庭”颁奖。通过直播,网友们从“木兰传说”中看到了忠孝勇节的精神内涵;从高家河铜锣技艺中,感受到大国工匠精神;从经典楚剧中听到了邻里和睦的美好传统价值观念。

  在黄陂乡村振兴直播间,黄陂泥塑等非遗传承人和新乡贤代表,讲述他们坚守传统技艺、秉承传统家风家训的故事,让黄陂传统技艺走进了大众视野,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同时,来自泡桐二中等学校的20多名学生现场体验了黄陂泥塑的创作,体现了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黄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木兰传说”、楚剧、泥塑、剪纸等传统技艺成为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先后有“木兰传说”“湖北大鼓”两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黄陂区主要负责人表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简称“三风”)是孕育优秀传统文化的摇篮,是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的精神基石。此次“三风”助推乡村振兴文化宣传展示活动,让“多彩非遗”走进美丽乡村,融入“三风”建设和“三乡工程”,让非遗等传统文化成为黄陂乡村振兴的原动力。

  木兰传说 3000件藏品收入木兰文化博物馆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木兰传说”是黄陂民间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明珠。2017年在木兰花乡景区,木兰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馆长叶蔚璋,祖籍黄陂,是“木兰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0多年来,他历经艰难,潜心收藏木兰专题藏品。现收藏了史料、戏剧、小说、瓷器、雕刻、邮品、连环画、年画等各种文化、艺术品等20多个门类近3000件藏品,藏品丰富多样,异彩纷呈,集木兰文化之大成为一体。这些藏品现都收入木兰文化博物馆内。

  叶蔚璋介绍,小时候爷爷带他上木兰山,给他讲述木兰从军的传奇故事。他耳濡目染,开始对木兰传说产生浓厚兴趣。如今,木兰文化博物馆内藏品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填补了木兰文化展示与宣传的空白,是弘扬木兰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叶蔚璋也被人们誉为“全国木兰文化收藏第一人”。“作为黄陂人,我要将木兰忠、孝、勇、节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传播得更远。”叶蔚璋说。

  黄陂泥塑 黄陂获评省民间文艺之乡,泥塑榜上有名

  在非遗展示活动现场,黄陂泥塑艺人创作的“九佬十八匠”等泥塑作品栩栩如生、鲜活有趣,吸引了大批游客的目光。现场,来自泡桐二中等学校的20多名学生,也在现场体验了一次有趣的泥塑创作。

  据介绍,黄陂泥塑起源于隋唐时期的李集、泡桐一带,以泥巴为主要材料,通过构思、绘图、捏小样、和泥巴、扎骨架、制坯、精雕、补裂、打磨、上色等多道工艺而成。泥塑作品多用于雕塑庙观中的神像、佛像。最负盛名的是黄陂李集街泥人王村泥塑艺人王煜父子,在清道光年间历时9年塑成武汉市归元寺罗汉堂500罗汉。

  如今,黄陂拥有大批民间泥塑匠人:省级泥塑传人易厚庆、彭发生,市级泥塑传人梅俊先等。他们均建有自己的泥塑工作室,有的还开了泥塑工艺厂。2014年,黄陂农民泥塑家梅俊先应邀赴美国讲学,把黄陂泥塑文化传播到世界的舞台。

  近年来,黄陂区先后成立了黄陂泥人协会、泥塑协会以及李家集、泡桐泥塑艺人联谊会等,先后有近百名匠人加入。这些匠人用自己的技艺与匠心表达着黄陂民间精神的发展、延续和传承。

  黄陂不仅有着浓厚的泥塑创作氛围,还注重泥塑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以李家集街文化站为代表的诸多文化站开辟了泥塑陈列活动室;以泡桐二中、前川二小、前川五小为代表的中小学广泛开展泥塑兴趣第二课堂,自编泥塑乡土教材,传承泥塑文化。全区共培养各类泥塑传人近200人。就在6月7日,黄陂也因泥塑成功入选2018至2020年“湖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湖北大鼓 80后传承人创新“湖北曲艺青春版”

  “湖北大鼓对我来说,就像武汉人对热干面的感情一样,你们细细地品,慢慢地吃,越吃越品越有味道。我的喜怒哀乐都在鼓里面。”在黄陂乡村振兴直播间内,湖北大鼓传承人吴健谈起和大鼓的渊源,娓娓道来。

  湖北大鼓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清道光年间黄陂区内就有鼓书。早期,鼓书艺人挨家挨户上门演唱,叫“拍门”。后来喜爱的人多了,鼓书艺人“点棚打场”,选择一个场地,听众四面围观,现场选择书目,一演就是十天半个月。吴健说,湖北大鼓的表演有一套专门的手眼身步,比较夸张、幽默、风趣。曲子短小精悍,调子固定,容易学,人人都可以唱,易于传播。

  吴健是名80后,祖籍在黄陂蔡店。吴健说,上小学一年级时,父辈们嘴里时常哼唱“不晓得张明智,不是那个事”。他们口中的张明智是唱湖北大鼓的演员。于是,他开始跟着收音机学,跟着磁带学,从此与湖北大鼓结下不解之缘。后来,吴健考进湖北省艺术学校,专业学习湖北大鼓。2009年,他拜张明智和何忠华为师,一徒拜双师,体会到一种责任与传承。

  古风流韵与时代新风的交汇,让传统文化发生了变化。吴健20岁时,尝试创新运用湖北大鼓的元素,以回忆武汉人小时候唱过的童谣为主要内容,创作了《那些年,我们一起唱过的民谣》。这首曲艺迅速蹿红,黄陂甚至全省的年轻文艺工作者纷纷加入学习湖北大鼓的行列。

  备受鼓舞的吴健,在后来的《说唱黄陂》《说唱大武汉》等作品中,多次将黄陂元素运用其中,从盘龙城唱到花木兰,从清凉寨唱到姚家山。关注的人越来越多,湖北大鼓也有了新称谓——湖北曲艺青春版。“但不管怎么创新,它的根是不变的,与黄陂这片土地的血脉是不断的。”吴健说。

  高家河铜锣 “黄陂造”铜锣历史悠久远销欧美

  黄陂六指街的高家河锣厂历史悠久,其制品享誉国内外,为我国戏剧界虎音锣研制开创新河。高家河锣厂创新制锣工艺,从选料、熔炼、制坯、锻打、镗锣、定音上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尤其是运用“正锤、反锤、轻锤、虚锤、实锤和一锤定音”的特技手法,赢得了“制锣王”的美誉。著名的高、中、低虎音锣就是高家河锣厂受京剧界大师梅兰芳之委托而研制成的。

  1949年后,高家河锣厂与周洪太锣厂合并为武汉锣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研制产品日新月异。由于铜锣在重金属音乐方面填补了世界的空白,其产品在国内市场占绝对优势,而且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地区。

  在此次活动中,高家河铜锣传承人王志平除了展示传统产品外,还带来了他的新产品——架子鼓的镲片。“铜锣早期用于京剧、楚剧等戏曲艺术表演之中,如今年轻人喜爱西洋乐,我们就研制了新产品。传统手艺也需要传承和创新发展。”王志平说,他13岁起就跟着制锣厂的老艺人学手艺,从事这一行已经30多年了。

  一般制锣从下料到毛坯,需要整整一周的制作周期。王志平回忆,目前他制作的最大的纯手工铜锣有1.86米高。当时仅仅一个工序,都要从早上5点忙到晚上9点,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未来,高家河制锣厂将会扩大生产规模,新建厂房。王志平介绍,虽然铜锣制造目前可进行机械化生产,但调音工序依然需要依靠人工。即使是新产品,也需要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制造相结合,才能传承下去。“虽然目前我带了徒弟,但都年龄偏大,还是缺乏新鲜血液。”王志平说。

  策划:黄陂区委宣传部

  撰文:王晶 胡波 邱舒

  摄影:陈亮 王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