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敬湖北工匠丨细纱工唐玲玲:28年优一品率始终100%
湖北日报  2018-05-16 17:22:32

  优一品率始终保持100%,细纱工唐玲玲——一双手布满伤痕,28年挑纱捋线一丝不乱。

致敬湖北工匠丨细纱工唐玲玲:28年优一品率始终100%

图为:唐玲玲在生产车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朋 摄)

  一个人的双手,可以灵活到什么程度?

  在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细纱车间,唐玲玲上下翻飞的双手,令人眼花缭乱。

  从飞速运转的细纱机里,抽出如头发丝一般细的纱线,拔管、找头、引纱、套钢丝圈、提纱、掐头、接头七个动作一气呵成,仅需3秒。

  仔细端详这一双令人赞叹的巧手,又让人震惊。

  手心,三块大茧格外突兀,如塑料般坚硬;手背,短小的划痕新旧交错,深浅不一,颜色斑驳。

  28年、10000多个日日夜夜、数不清的“3秒一次”反复操作……通过这双布满伤痕的巧手,出产的纱线优一品率始终保持100%,唐玲玲因此成为湖北纺织工人的标杆。“也没有多大窍门,就是苦练、钻研、感恩。”唐玲玲袒露心声。

  10年苦练,从41秒到31秒

  时间回溯到1990年春,那时,18岁的唐玲玲第一次穿上工装,走进机器轰鸣的细纱车间。“之前做梦都没想到过,会当纺织工。”唐玲玲说,进厂时的她就像一张白纸,连细纱机都没见过,“师傅让我去把机器上的纱锭拔下来,我不敢下手。”

  硬着头皮,第一次伸手去握纱锭。那个每分钟14000转的塑料管,瞬间把她左手食指的内侧蹭掉一块皮。

  她“啊”地一声把手弹开,不料手背又碰到旁边的另一个纱锭,传来一阵刺痛。掐线头的右手,也被纱线划出好几道口子。

  师傅告诉她,作为细纱工,这种伤就是家常便饭,如影随形,只会减少,难以避免。

  首次上岗,带给她的是“血与泪”的痛苦回忆,教会她的是“轻与快”的操作感悟。

  包扎好伤口,擦干眼泪,不服输的她又站到细纱机旁……半年过后,她达到41秒内更换10个纱锭的标准水平。

  工友们下班,她却不走,独自跑到练兵区钻研基本操作……10年过后,她将10个纱锭的操作总耗时缩短到31秒。

  10秒质变,创出操作新手法

  不要小看这10秒。

  就是这10秒的效率提升,她头17年里干了一名普通细纱工19年的活儿,超产纱线184吨,从厂劳模成长为全国劳模。

  就是这10秒的锐意进取,她在多次技能大比武中脱颖而出,代表湖北省参赛,从车间技术能手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

  就是这10秒的技艺突破,她独创“甩管式”操作法,动作小,速度快,接头稳,易掌握,使新工培训期缩短40%。“学无止境,人不能满足于现状。”唐玲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8年的勤学苦练,在她手上留下100多处伤痕,比别人多出一倍。长期在轰鸣的机器旁加班加点,让她听力受损,稍微嘈杂一点的环境下就听不清电话。

  一台细纱机,单侧有210个纱锭。唐玲玲只需要10分钟,便可以将一排纱锭从头换到尾。

  “她是一本行走的操作手册”

  “唐玲玲就是一本行走的操作手册。”工友们如此评价。“技艺重在传承。”唐玲玲说,比起工友们对她的称赞,更让她觉得骄傲的是,近10年来带出的160多名徒弟,个个都有过硬手艺,有几个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上了教练工。

  她的两名“80后”爱徒,吴娟和王银艳,已交替蝉联近两年来集团技术能手比赛的冠亚军,在全国大赛上也屡获殊荣,更是将10个纱锭的更换时间进一步缩短到28秒。“我再过三年就要退休了,只希望再带一些徒弟出来。”唐玲玲说,纺织工业是湖北省的特色产业,细纱工干的活儿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细小线头的一掐一接,要根据材质的不同微妙调整,自动化机械短期内还取代不了。“这是一个好时代。”唐玲玲说,能荣获“湖北工匠”,除了她个人的努力外,与公司党组织对于工匠精神的崇尚密不可分。“28年来,厂里让我们劳有所得;只要努力做出成绩,厂里就推举出去参赛、评劳模,让我们觉得付出再多也是值得、幸福的。”唐玲玲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伟)

编辑:杨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