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退鸟进”,越来越多的候鸟来沉湖湿地栖息。
秋日的暖阳铺洒在蔡甸沉湖国际重要湿地的水面上,这里湖水清澈,白鹭成群嬉水,一幅生机蓬勃的自然风光生态画卷徐徐展开。11月5日上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主办方组织媒体代表赴沉湖湿地开展野外考察,向世界展现武汉湿地的保护成效。
近年来,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持续开展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治理措施,沉湖湿地生态质量和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
生态修复见成效
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沉湖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全球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越冬地、停歇地和繁殖地,现有动物资源561种。保护区最重要的动物资源——鸟类共277种(包含湿地水禽12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6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4种;共有湿地维管束植物441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芦苇面积2万亩,高达3米的芦苇荡,被誉为“鸟类天堂”和“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
沉湖管护站站长李建军介绍,通过实施退养还湖、三网拆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的落实,沉湖湿地生态系统日益完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给鸟儿制造了栖息的天堂。“沉湖的鸟,从3万多只到5万多只、6万多只,直到现在的8万多只,逐渐增加的数量就足以证明沉湖的生态环境愈来愈好。”
目前,沉湖湿地完成退化湿地恢复面积1400.0公顷,湿地植被恢复面积110.0公顷,食物源补充面积72.0公顷。通过恢复和优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生活在沉湖湿地的鸟类等野生动物有了充足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充分呈现。
科技手段呵护湿地
珍稀动植物沉湖“安家”
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保护区管理局还设置了3个管护站点,配备近40名工作人员24小时巡护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威胁湿地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安全的各类突发情况。
在观鸟楼,工作人员通过智慧湿地管理系统,可实时监测显示湿地水质、空气质量、气象、鸟类种类和数量等各种动态信息,为保护区的生态监测、科学研究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王文华是这片湿地的老巡护员,他骑着巡护车,通过“智慧湿地”系统开展定点巡护工作,他说:“通过智慧湿地系统,巡护人员工作效率日益提高,非法捕捞、违规钓鱼、非法采摘等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李建军介绍,通过搭建生态系统大数据传输网络,做到声音识别、视频识别、环境指标、物种追踪,还能对巡护人员进行实时调度指挥,打造基于数据支撑的沉湖湿地科学保护管理决策体系。
“我们将系统做好沉湖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用好‘智慧湿地’系统,加强日常巡护,修复退化湿地,积极开展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保护好沉湖国际重要湿地这块金字招牌。”李建军说。(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蔡甸频道 作者 刘婷 杨铭 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