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咱们学校的博物馆发展得这么好,珍贵的展品非常多,又增加了许多声光电技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998届毕业生龚志毅在国庆返校参观逸夫博物馆时不禁发出了由衷的感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了解到,国庆节期间,共有近100个毕业班、3000余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回到母校欢聚一堂,回忆往昔难忘的大学时光,其中逸夫博物馆成为了大家必到的“打卡”之地。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校友们或仔细观赏,找寻当年学习研究的印迹;或欢声笑语、共叙同学友情;或纷纷合影,留下美好的瞬间……逸夫博物馆已经成为了地大校友返校的“会客厅”,也是校友思念母校的精神家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馆长彭磊介绍,世界上首座博物馆就起源于大学,高校博物馆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深厚土壤,是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北京地质学院博物馆,始建1952年。建馆初期,标本主要继承了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地质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科的收藏,历史己逾百年。
学校迁址武汉时,部分标本也运至武汉,1982年武汉地质学院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2001年,受邵逸夫基金会和教育部专项资金资助,博物馆大楼建设启动,并于2003年落成,并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逸夫博物馆主要展出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质标本,其藏品乃是由几代地质学者、本校师生自上个世纪以来在各种艰苦的野外环境下采集、积累起来的,也包括了校友和国际友人等捐赠的标本、以及部分购置的标本,如著名的黑龙江东北龙、和平永川龙、鹦鹉嘴龙等恐龙骨架化石,以及各种珍贵的矿物、宝玉石、化石标本等。
博物馆在成立之初,主要承担为师生教学和科研提供标本材料、满足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任务。近年来,博物馆在满足学术发展的同时,更加肩负起地大校园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和历史使命。(湖北日报记者龚雪、通讯员庞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