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至10日,由武汉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带队,武汉市党政代表团南下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广州、深圳等地学习考察,武汉相关部门和区(开发区、功能区)负责人参加。4天时间,2场招商推介活动,14个点位学习和企业拜访,行程紧凑、收获满满。
一路走一路考察,一路学一路思考。5月11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多位参加考察的领导干部看到,南下学习,更加坚定大家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学改革、学开放、学创新,更要学大湾区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品质。
考察之后,如何对标先进、找准差距、看清优势,在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中,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将是武汉这座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真正考题。
武汉干部实地走访广州南沙政务服务中心。记者郭良朔 摄
发展奇迹蕴藏“中国式现代化密码”
广深是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照系”
为什么是大湾区?
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近13万亿元人民币。这里是全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缩影。
其中,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40多年来,凭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创造了城市发展的奇迹,创造了许多先进经验;广州是中国城市规划和治理的榜样,旧城“微改造”如永庆坊成为新时期城市有机更新的标杆……
广深是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照系”。实际上,武汉也与广深地区产业协同度高、经济联系紧密,华为、腾讯、比亚迪、顺丰、华星光电、迈瑞医疗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在武汉都有重大布局,为武汉产业转型升级、换道超车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圳之特,特在科技创新;广州之美,美在精致精细。”汉阳区委书记徐丽说,在广深考察学习期间,处处感受到浓浓的“科技味道”、强烈的“创新精神”;参观永庆坊,用“绣花功夫”保留了旧城肌理和文化,又通过“文化+”旅游、餐饮等产业为老城和旧村注入新的活力,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当我们对标广深发展时,他们已瞄准全球一流;当我们涌向广深招商时,他们已远赴海外抢商。”江夏区委书记张斐感慨,在各个阶段广州、深圳都能敏锐捕捉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启发他,“要跳出江夏看江夏”。
在新洲区委副书记、代区长舒基元看来,深圳开放创新的蓬勃生机、重商亲商的鲜明态度、敢拼敢抢的斗志气魄,都令人印象深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坐不住、等不起的紧迫感”。他认为,推进城市有序更新,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造宜居韧性的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营商环境升级版,都值得武汉在下一步工作中学习借鉴。
“我感触最大的是,要有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锚定目标、把准方向、全力以赴、一张蓝图干到底。”洪山区委书记林文书说,大湾区之行,是学习取经之行。广州始终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瞄准最前沿、最尖端的产业技术,布局产业链核心环节,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深圳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大抓产业,催生出华为、腾讯、大疆等世界级创新企业,闯出一条以高水平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这些,都为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洪山,提供参考和借鉴。
蔡甸区区长余从斌认为,大湾区学习考察之行,深切感受到大湾区敢为人先的“强动力”、创新发展的“强活力”、招商引资的“强磁力”。这也激励了区里的干部,开展强化创新驱动大比拼——敢于在火热比拼中比创新主体、拼创新生态、建创新平台,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和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计划,“见苗浇水”培育企业、“放水养鱼”壮大企业、“腾笼换鸟”改造企业、“筑巢引凤”吸引企业,加快形成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这次的考察学习就是学战略定力,一以贯之;学创新转型,一鼓作气;学绣花功夫,一脉相承”。在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田燕看来,广州南沙新区经过10年蝶变,从小码头到大通道,从荒芜之地变身科创热土,从湾区之心跃升未来之城,这是坚守的力量。对于城市功能区的规划建设,要有坚持数十年持续打磨的韧劲,培育产业,筑巢引凤。
华为、腾讯在深圳从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起来
哪怕面临失败也要坚持创新
考察期间,“携手大湾区 共构新格局”2023武汉招商引资暨武汉新城推介大会、“相约英雄城 聚力新动能”2023武汉招商引资暨“专精特新”企业恳谈会分别在深圳、广州举行。活动共签约项目103个,签约金额达2838.51亿元。
实地走访,不少武汉干部更加直观感受广深高速发展密码,“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化营商环境、创新文化”成为其中关键词。
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一座座数字经济的龙头企业大楼拔地而起。广州数字经济的发展脚步,也如这拔节生长的一座座高楼大厦,不断加速。
武汉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相卫细数一组数据:2022年,深圳、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000亿元、3633亿元,分别是武汉的5倍、2倍;涌现出了华为、腾讯、中兴通讯、TCL科技等一大批跻身全国前列乃至世界知名的数字经济企业,不少领域都居全国首位……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看到了发展上的差距、工作上的差距,也看到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更加感受到一种紧迫感。”杨相卫举例谈道,广深两地思想解放,锐意创新——为破解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相继以立法明确数字经济发展方向,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措施给力,落地见效——广州出台落实40余份数字经济规划政策,从2015年开始建设包括三个琶洲的三个特色片区组成的总面积达81平方公里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牵引全市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深圳出台落实《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安排1亿元为2000家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提供诊断咨询服务、数字化改造解决方案等等。
深圳的发展奇迹与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相伴相生,这里诞生了华为、腾讯等众多知名企业,它们无不是从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在这里,改革开放的浪潮、一流的营商环境、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为创新创业提供了绝佳土壤。
“大湾区最大的特别就是‘创新’二字。”在黄陂区委书记何建文看来,创新成为驱动大湾区发展的活力基因。大湾区企业把创新作为自身的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一种自觉,哪怕创新失败,也要坚持创新。政府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让创新人才由“凤凰牌”变为“永久牌”,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撑。
“广州、深圳等城市的科创工作经验中,关键要点之一就是实现科技体制的转轨。服务好科技创新主体,把重点工作从项目管理转向企业、人才服务,把更多精力转到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去。”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盛继亮认为,大湾区十分注重对企业这一创新主体的持续培育,涌现出一批土生土长的重量级科技型企业。
“处处有创新”的社会氛围,也给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孟武康留下深刻印象。“无论广州还是深圳,都培育出了浓厚的创新文化,从企业员工、科研工作者到园区管理者、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每个人身上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孟武康举例,在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琶洲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等地,区域发展规划具备先进性、系统性,无论是制定产业规划还是出台各类政策,既瞄准前沿又结合发展实际,并且及时更新、动态调整,对企业的服务也做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都值得认真思考和学习。
“深圳敏锐把握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趋势方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将大量前沿技术融入、渗透城市方方面面。广州创新布局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不断加大政策供给,集聚重大平台、重点企业,成势见效。”江汉区委书记李湛结合所在区分析谈道,立足自身特点、对照学习广深,江汉区要“当好城区数字化转型的领跑者”。
看到差距也认清优势
更坚定了“后队变前队”的信心和决心
考察期间,“携手大湾区 共构新格局”2023武汉招商引资暨武汉新城推介大会、“相约英雄城 聚力新动能”2023武汉招商引资暨“专精特新”企业恳谈会分别在深圳、广州举行。活动共签约项目103个,签约金额达2838.51亿元。
“这次学习考察,我们不光看到了差距,更坚定了追赶先进的决心。下一步要抢抓机遇,扛起发改部门职责使命,加快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链接优势,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
“洪山已经‘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我们将持续推动创新驱动计划,实施‘小升高’‘规上高企化’‘高企规模化’行动,培育一批金种子、银种子企业,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上市发展。”
“江汉区将坚持全门类布局科创产业空间,全领域开放应用场景,全周期服务科创企业,打造具有江汉特色的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服务体系。”
“黄陂将学习大湾区,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打造‘空港创新应用新平台’,成为承载全市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基地。”
“江夏要牢牢抓住武鄂黄黄都市圈的战略机遇,坚决扛起汤逊湖组团主体区、核心区的使命担当,用好沿湖科教优势,打造全国一流的创新生态湖区。”
“经信部门将深入了解、学习借鉴深圳广州经验,推动《武汉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尽快出台,根据数字经济发展新形势,不断创新政策措施供给,加快追赶,努力建设数字经济发展一线城市。”
……
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武汉面临的重要机遇。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如何更好融入全国发展大局,加快由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通过此次考察学习,武汉各级领导干部有了更加明晰的答案与路径。
武昌区委书记余松用“闯”“新”“活”三个字进行了概括。他说,要学习大湾区敢闯敢试的精神,在武昌古城和白沙洲片区改造建设领域,加快探索出一条生产生态生活相融合、建管运治一体化的城市更新典范;学习大湾区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招商引资领域深入推进招投一体、招落一体等工作方法、工作模式,加快企业签约落地、早结硕果;学习大湾区灵活的先进经验,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用更多政策“活水”为企业“活血”,用更好的平台项目激活“一池春水”。
“深圳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硚口区委书记周耕说,硚口区将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大力建设环海工大、同济、汉正街创新带,以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同时打造产业投资平台,用好产业引导基金,谋划建设产业发展研究院,积极探索“工业上楼”,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东西湖区委书记彭涛认为,学习、对接和融入大湾区发展的重大机遇,对东西湖区加速开放合作、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说,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作为武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也承担着打造“中国网谷”的重大使命。下一步,东西湖区将在招商对象上更加精准,按照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精准策划招商项目,开展点对点招商,围绕产业链招引一批“龙头”企业和“金种子”企业,不断强链补链。
实际上,武汉和大湾区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有广阔合作空间。江岸区委书记姚彬介绍,在深穗期间,他们走访考察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数字经济等产业重点企业,积极推动了集友银行武汉分行加快落地,与怡亚通、华润数科协商项目落地事宜。下一步,江岸区将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林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拔节行动”、“江岸高层次人才工程”等,打造一批创新楼宇、创新街区和创新园区,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考察期间,“携手大湾区 共构新格局”2023武汉招商引资暨武汉新城推介大会,“相约英雄城 聚力新动能”2023武汉招商引资暨“专精特新”企业恳谈会分别在深圳、广州举行。活动共签约项目103个,签约金额达2838.51亿元。
市商务局局长余力军用“极受触动、增强信心、深受启发”概括此行。她表示,在今后的项目招引工作中,还要强化前瞻意识、创新意识、系统意识、服务意识,以此次考察为契机,持续深化与大湾区重点产业知名企业的投资合作,推动两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共创。同时,聚焦长三角、京津冀国内重点区域,精准链接产业资源,拓展合作渠道,全力招大引强,以高质量招商引资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次项目签约落地将进一步深化武汉与大湾区合作,助力武汉新城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勇强表示,武汉新城建设吹响了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也为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提供了广阔舞台。将持续对接世界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精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努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此次,五个重大项目签约落户武汉经开区。武汉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超谈道,这些项目的签约落户,将助推车谷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武汉经开区锚定“中国车谷”中心目标,建设更高能级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推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现代服务、大健康等战略产业和重点产业,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
“针对此次签约的重点项目,第一时间行动,积极对接企业诉求,全力推进顺丰、联科等重点项目落地。”青山区区长沈涛谈道,大湾区干部深谙市场运作之道,抓项目更是风风火火,是我们最好的镜子。对镜自省,我们要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调查研究,提升能力素质,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长江日报出品 统筹:郑汝可 蒋立青 采写:记者李佳 吴曈 谭芳 陈洁 李慧紫 王亚欣 李锐 覃柳玮 杨蔚 李琴 张智 通讯员胡丹丹 孙振东 魏涵玉 刘方舟 吴迪 朱照阳 摄影:记者郭良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