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西塞山“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
来源:湖北日报  |  2021-06-08 09:57:49

黄石西塞山“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_fororder_01

图为改造后的黄石市西塞山区牧羊湖小区。(通讯员 陆红婷 摄)

  编者按

  老旧小区改造,关系千家万户。

  近年来,黄石市坚持规划先行,加快老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旧城改造与留住城市工业记忆结合起来,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下足“绣花”功夫,实现了城市品位提升、群众生活便利和服务业态更新的有机统一,赢得社会各界好评。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分赴黄石港、西塞山、下陆等城区街头巷尾,记录旧城改造中的生动故事。

  湖水微澜,远山起伏。

  黄石市黄石大道上窑天桥至170桥,有一条美丽的沿湖路。6月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驾车缓缓前行,百年钢企新冶钢绵延数里,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历历在目。依厂而建的牧羊湖、田园小区建筑鳞次栉比。

  这里是西塞山区,曾是辉煌的工业基地,也是饱经风霜的老城区,如今成了颇具特色的风光带。

  重新规划工矿旧城

  “过去,有居民称这里是‘工业锈带’,房屋年久失修,风雨侵蚀、锈迹斑斑。”黄石市西塞山区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卫华介绍,该区有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120个,涉及房屋1051栋、49438户居民,占全区总户数的56%。

  2019年11月,西塞山区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金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拉开老旧小区改造帷幕。该区旧城改造方案由中设集团(南京)整体规划和设计,以“百年钢城、楚风雅韵、金湾秀带”为主题。规划形成“一园一带一节点”,将磁湖南岸片区打造成生态宜居建筑风貌,将中心片区打造成新荆楚风建筑风貌,将黄思湾片区打造成工业风情建筑风貌。特别是黄石大道西塞山段,将“工业锈带”打造成“十里秀带”。

  “十里秀带”项目从上窑天桥至西塞山170桥黄石大道沿线,全长约7公里。以近代工业建筑风格为基调,结合各产业遗址的建筑形态,对周边建筑进行改造,在保留片区历史记忆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活力。

  历史文化融入小区景观

  挑檐廊亭,窗棂透雕,走进牧羊湖小区,浓浓的中国风扑面而来。

  社区书记李静介绍,小区内有19栋居民楼,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是破产、改制老企业的“房改房”、公租房,居住有1047户、30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老企业的退休职工,也有一些低收入、低保家庭,60%以上是老年人,80岁以上的有200多位。

  今年65岁的李庆华,是一级伤残军人,于1985年入住该小区。李庆华说:“以前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现在小区环境大变样了。”

  “过去,路上坑坑洼洼,门口是水凼子,电线像蜘蛛网一样。”今年77岁的熊涛,曾是大冶钢厂的轧钢工人,他高兴地说:“环境变好了,随处装点的‘西塞’诗句,让小区更有文化。”

  田园小区也是典型的企业家属区,居住1278户、4000多人,90%以上为冶钢退休职工或家属。田园小区入口处,一组人物雕塑凝固传统冶金记忆,墙壁上,青铜浮雕讲述矿冶故事。

  卫华说,西塞山区旧城改造中,在小区铺设条石路面,在房屋结构外墙增设构造柱,窑渣墙、拱门等,让历史融入街区空间。

  家门口热闹起来

  “老四门”一带建于上世纪70年代,住户多是冶钢技术人员。这里曾是脏乱差的代表,“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西塞山区推动老旧小区文化传承与新业态选择性植入相结合。利用老旧小区底层房屋“住改商”,打造“老四门”等“网红”街,植入“老四门”猪油饼等黄石本地特色美食,使文化、商业、新产业体系、城市服务水平协同发力。

  如今,“老四门”猪油饼门店前,食客排起长龙。口袋公园的花坛边,一对小青年正在玩自拍。“近两年来,这条街又热闹了。”6月3日傍晚,居民王女士在社区散步,感慨时代变迁。

  今年底,西塞山区澄月片、环湖片、冶钢片、大王庙片等6个片区将完成改造,石料山片、陈家湾片、沿湖路片等8个片区改造将启动实施。到2023年底,全区将累计完成35个片区改造、惠及居民53406户。(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通讯员 陆红婷)

编辑:李燕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