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间赛跑 与病魔较量——湖北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3月2日,武汉市第一医院ICU病房,医护人员使用人工膜肺氧合器(ECMO)抢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现在疫情防控正处于胶着对垒状态,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下去,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连线湖北时的讲话
要加强重症患者救治,促进高水平团队协同攻坚、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发挥好重症专业救治力量作用,提高临床治疗精准性、有效性,努力降低病亡率。要及时收治轻症患者,及早实施医疗干预,尽量减少轻症转为重症。
——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
这个冬春,一场英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注定写进新中国壮阔跌宕的历史。
在这场艰苦斗争中,在决胜之地湖北,20多万白衣战士勇于担当,挺进一线,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用汗水和生命去拯救生命。
3月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湖北除武汉以外所有地市连续4日无新增确诊病例;武汉连续2日新增确诊病例降至50例以下。
与此同时,多项数据显示,武汉疑似病例明显减少;出院病例持续增加,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病亡人数持续下降。
不麻痹、不厌战、不侥幸、不松劲,慎终如始、持续用力,战斗在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时间就是生命,每个人都在快一分、抢一秒
本是举家欢庆的新年,却被骤然来袭的病毒打乱!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没有丝毫的迟疑,白衣战士慨然出征。
“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报名,当个预备队员也可以。”“不论生死,随时听命”“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武汉、湖北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第一时间冲上一线。
请战、报名、集结、出发、会师湖北,响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号召,全国医务工作者大规模、高频次、快集结的逆行壮举,牵动人心。
一封封请战书盖着密密麻麻的红指印,如玫瑰花瓣吐露生命的馨香,让人泪目。
院士们来了,专家们来了,一队又一队驰援的医生、护士赶来了。
李兰娟,年过古稀奔波一线;张伯礼,胆囊摘除术后三天,带领“中医力量”重回战场;还有陈薇、王辰、乔杰、仝小林、黄璐琦等,他们是院士,也是战士。
全国42000多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4000余名陆海空军队医护人员齐聚武汉;全国各大医院主要领导挂帅一线;“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集结江城;重症、呼吸、感染等专科顶级团队整建制接管重症病区;19个省份对口支援我省16个市州,其中,派出“两千人集团军”“千人兵团”的省市就有近10个。
这里既有“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干云豪气,又有“我怕传染给你,别靠近我”的侠骨柔情。
敌人看不见、也摸不着,甚至脾性也无从尽知,但这无碍脚步铿锵。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矢志不渝的誓言。
义无反顾,他们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拼渐冻之躯,与病毒竞速,为重症患者抢出生命通道。
奋不顾身,他们承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驰援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病区的云南医疗队队员吴亚玲,惊闻母亲突发疾病去世,流着泪朝千里之外家的方向深鞠三躬。
逆险而行,他们克服路途的种种艰难——武汉江夏区90后社区医生甘如意,历经4天3夜,骑自行车行300公里,终于回汉返岗。
“少年强,则中国强。”战“疫”医务大军中,90后、00后占三分之一。有人说,他们换上战袍,汇入前辈们的队伍,一起和死神掰手腕。这群长着娃娃脸、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正在成为火线上的中坚力量。
“救死扶伤是天职,有机会一定要到最前线!”航天中心医院承德分院90后男护士张晨义,看到医院征集令时,秒回“报名”,奔赴武汉。
繁华城市的街道一夜之间变得沉寂,战场上却是看不见的硝烟:快速的脚步、匆忙的身影、无眠的救治。张晨义说,时间就是生命,每个人都在快一分、抢一秒。
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有父母、有子女、有丈夫或妻子,但所有的血缘、亲缘并未成为出征的羁绊。
谁都不是百毒不侵的金刚之躯,但所有的担忧、害怕并未成为退缩的理由,因为责任在肩、救死扶伤是天职。
勇于创新,以非常之举点亮生命之光
曾经,一个严酷的事实摆在面前。确诊和发热患者骤增,以至“一床难求”,焦急与不安在城市的上空弥散。
一张病床,就是一个生命的希望。一声求治的呼唤,就是一道行动的命令。
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熬了3个通宵,把医院改造成定点医院,在两天内转出原有499名在院病人,腾出500张床位,自己的生命却定格在51岁;改建黄冈“小汤山医院”时,山东医疗队主动请缨,全员参与设计、改造、清扫、规整,不到30个小时,开辟出100张床位的感染隔离病房,建起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第一个ICU。
与疫情相关的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非常时期,非常之举果断启动:征用酒店、高校等建立隔离点,对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出院人员分门别类集中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数十家医院,在两至三天内将普通病房改造为隔离病房,并由援助医疗队整建制接管;边建设边运行,一批批医护人员火速入驻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模式首次大规模运用于地方救治,16所大型体育馆、会展中心、储运仓库等变身“生命方舱”。
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成为现实:每天增加3000张病床,一个月内建设完成了相当于60家三级医院的病床数;2月29日,武汉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隔离治疗点全部实现“床等人”。
3月2日,同济光谷、协和医院等10家危重症救治定点医院共开放危重症床位7286张,其中负压ICU病床245张,共收治危重症、重症患者3728名。
没有现成经验可以遵循,鲜有权威文献可以查阅,战胜未知病毒的上下求索,让创新成为战场上鲜明的符号。
攻应检尽检。按“四早”原则提升核酸检测效率,即送即检,及时发现确诊病例。5天时间,武汉建成日均万份核酸检测能力的火眼实验室,检测效率大大提高。
克临床之艰。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救治重症患者;应用床旁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改造呼吸机,为患者做喉镜直视下插管有创机械通气……
求管用之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成立12个重症专家指导组;国医大师梅国强、国家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巴元明等紧急制定的《湖北省中医院新冠病毒感染肺炎中医药防治协定方》,已成为许多人手持一剂的“肺炎1号”方,目前出院的大多数患者使用了中医药;第一例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抗体治疗在协和江南医院“首试”,部分重症患者接受这一新技术,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在金银潭医院开始的瑞德西韦药物临床试验,也紧锣密鼓,洞开一丝光亮。
而在另一个科研战场,他们用实践理性、医学智慧,撬动另一块“蛮荒”。
2月16日凌晨1时的金银潭医院手术室,寂静得似乎听得到自己的心跳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刘良教授团队,正在进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
“不恐惧是假的,但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退却,我们会羞愧。”多次与病毒零距离的刘良说。
2月28日,刘良团队发布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报告: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等。这对帮助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携手闯过重重险关,打通生命通道
一条慢慢爬升的斜线,标示出院患者人数与日俱增,那是白衣战士眼中颇具美感的线段。健康与生命的成功回归,是对医护人员最好的犒赏。
湖北省在中央指导组的指导下,推动救治关口前移,解决患者收治难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全力救治重症患者;多管齐下预防轻症转重症,减少重症患者比例。
大年初一凌晨,突发大面积心梗的新冠肺炎患者鲁先生,被送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必须救!创造条件坚决救!”医护人员数十个昼夜精心护理,鲁先生转危为安。那句“格物穷理、同舟共济”的院训,更显分量千钧。
一个多月里,患新冠肺炎的陈先生经历呼吸衰竭等多个“死亡之约”,却一次次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死里逃生。医者拼尽全力,只为履行那句“每个生命都值得珍视”的承诺。
个中危险,他们深谙。
难,困不住他们。厚重的隔离服、布满雾气的护目镜、数层手套,在视觉、触觉都“失灵”的情况下,毅然实施抢救,且毫厘不失。
险,唬不住他们。在给危重病人进行气管切开时,大量分泌物气溶胶会喷涌而出,而气切队员依然“贴面而行”。
脏,吓不退他们。病人的排泄物必须加入消毒水搅拌处理,护士们坚持冒着高危暴露风险,每天为重症患者进行倾倒大小便等生活护理。
“一例例成功的穿刺,一回回顺利的吸痰……都会带给我小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北京协和医院周翔带领队员在污染区持续战斗一夜,疲软的双脚不慎踩到湿滑的地面摔倒,眉弓缝合3针,他在日记里写道。
突破胶着、对垒状态,危难面前积极协作,他们不断扩展高难医学的边际。
3月6日下午,在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内,103岁的张广芬盼到了“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准备出院”的喜讯,她成为目前我国年龄最大的危重症康复患者。
依靠严谨细致的判断力、果敢严苛的专业执行力、不畏艰险的创新力,医护团队不断向更高、更难处进发。
90岁以上高龄,合并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接受肾移植,免疫力极度低下;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几分钟。 “这些最难攻克的关口,我们要冲上去!”赵建平、汪道文、张建初、余追……一个个白衣战士奋力相搏,让众多“危中之危”的患者化险为夷。
攻克重症,强强联手。2月4日,在武汉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主战场之一同济中法新城院区,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联合北京医院、同济医院共同成立的重症加强病房正式启用;武汉协和西院通过5G视频,连线北京专家远程会诊,为患者制定“一对一”重症救治方案。
接力救治,不胜不退。59岁的新冠肺炎患者李先生突发心梗,经援鄂陕西医疗队紧急溶栓救回一命后,再度发生致命性心动过缓。武大人民医院心内科调派专家团队立即驰援,没有常规大型血管机X线透视指引,他们“徒手”为患者成功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
辨证施治,转危为安。在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医疗救援队专家组成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与省新华医院医疗团队一道,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一位位重症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目前,全省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药使用率占到九成。
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从炎症因子风暴的驱散,到骤停心脏的重启;从预防之始的施药到康复之末的干预,从身体层面的救治到心理问题的关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他们改写了诸多不可能,不断扩展高难医学的边际。
截至3月2日24时,湖北省共指定定点救治医院238家。截至3月3日,武汉确诊病例治愈率连续19日上升。
用温暖的微笑,传递春天的信息
两幅图景,触碰到人们心底最柔软处。
一幅图打动人的是眼睛。她低头凝视,眉头紧蹙,汗水蒸发又凝结成珠,挂在了睫毛上。她是协和医院感染科护士喻银燕,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工作了5个多小时。图片旁白简单而质朴,“我们人手紧张,一定要把时间百分之百地用在治疗患者上”。
另一幅图震撼心灵的是背影。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医生刘凯,在护送患者做CT检查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下久违的日落。照片说明短小而平实,“我就是想让患者感受阳光、遇见美好”。
同样是感人至深的瞬间,一个蕴含无限辛劳,一个折射浓浓善意。两张图的拼接,是白衣战士们的真实写照,尽管脸颊已被口罩勒到破皮,头发已被汗水浸到湿透,眼里满是血丝,但他们仍然于细微处,传递播撒着满满的正能量。
数万名在医院治疗的患者,绝大多数没有亲人陪伴和照顾,有的还是交流不畅的残疾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无法表达的婴幼儿,但护士说:“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微笑,传递温暖,增添力量,对医患共同抗疫至关重要。”医护人员笃信。
有时,微笑表达着包容。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金丹,护理的第一名患者大便失禁,她及时为患者擦洗身体。面对患者家属的感激,金丹总是笑着说:“这没啥。”
有时,微笑流露出亲近。湖北省保康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王捷力为了让病患儿童不怕“全副武装”的自己,专门买来零食、玩具,哄孩子们开心。渐渐地,孩子们喜欢上了这个笑眯眯的“大白阿姨”,喊她“熊妈妈”。
有时,微笑折射出信心。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隔离病区,康复科医生李洁在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上画上各式各样手绘花朵和笑脸。她说,希望把春天的意境、乐观的态度、必胜的决心带入病区。
有时,微笑洋溢着坚定。摘下口罩,一位位听着新生儿啼哭、接力护佑母子的医护人员欣慰地笑了。那是历经万难,必会重获新生的喜悦和信念。
深深浅浅的笑容,是患者生命中最美的点缀,不离不弃、不厌其烦、不舍昼夜。
白衣天使们,有的跪着给病人护理、帮危重病人翻身洗头;有的日行3万步,只为让每位患者的水杯里都有热水;有的为了给患者加强营养,省下自己的牛奶、鸡蛋留给患者;有的则写信给患者,告诉医护人员始终与他们站在一起……在武汉,在湖北各地,温情而暖心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坚冰,在暖意中融化。有病情严重,已经写下遗书的患者,悄悄撕碎了遗书;曾经气氛压抑的病房,如今,有了越来越多的谈笑。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医患双方用这样的话语,相互打气、给力。
出院了,做一个胜利的手势,这是他们之间最美的约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