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90后”博士成南极科考主力军
原标题:武汉90后博士成南极科考主力军 他们会科研还会摄影,作品登上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南极极光照片登上《Nature》 李航 摄
拍极光,晚上在茫茫雪地中迷路;拍冰山,涨潮冲垮来时的路,裂缝和潮水来势汹汹……在武汉,有一群90后博士,多次参加南极科考,并屡屡冒险拍下10万张精彩照片,这些照片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杂志选用,并多次被美国宇航局采用,曾在伦敦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展出。1月20日,长江日报记者专访了李航、肖驰等90后博士,听听他们在南极的故事。
拍极光迷路拍冰山路被冲垮
爱拍照博士连续驻守南极近500天
1984年,中国科考队员首次勇闯南极,将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35年后,中国南极考察队第36次朝着南极出发。这次和400余名科考队员一同奔赴南极的,是最新问世的破冰船“雪龙2”号和刚完成大修的“雪龙”号,这也是我国近3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南极考察。
90后极地科考队员李航,也是本次前往南极科考的一员,武汉大学博士毕业,目前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博士后。
1月20日,正在南极的李航告诉记者,他曾在2014年到2016年参加了我国第31和32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南极中山科考站不间断驻守了近500天,其间主要负责我国北斗卫星南极地面观测站的运行和维护等。
科考之余,李航最常做的就是扛着相机和三脚架,追逐星空和极光。李航拍摄的照片中,一张名为《Space from the Antarctic(南极空间)》的作品,在2018年4月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选中刊登。他利用长时间曝光拍摄的星轨图,还曾被美国宇航局NASA采用,并在英国伦敦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展出。
在精彩的照片背后,也有不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天晚上,李航和队友外出拍极光,两人都没带GPS。可没有想到的是,白天去过很多次的目的地,到了夜里却非常难找,他们迷路了。在雪地徘徊了几个小时后,他们最终看见了站区微弱的光,仿佛劫后重生。
还有一次,李航和队友结伴去拍摄黄昏时的冰山,突然涨潮冲垮来时的路,几米宽的裂缝和潮水来势汹汹。他们用三脚架试探裂缝里的海水深度,最后冒险趟水,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这是我在南极经历过最惊险的一刻,脚下就是大海,没人知道下一脚会不会栽到海底。”
李航介绍,现在他改良了装备,用了定时摄影技巧,人在温暖的站内喝着咖啡,预先设计好拍摄时间的照片就拍好了。
雪地摩托压垮海冰 一只脚踩入裂隙
事后谈起犹觉心惊
接替李航进行中山站越冬任务的是武汉大学博士生肖驰,也是一名90后。南极科考期间,他的工作是维护GPS常年跟踪站和验潮站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研究地表下的物质分布,从而“读”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在南极,看上去可行走的冰面下会隐藏着冰裂隙,一不留神就有生命危险,意外和危机无处不在。
肖驰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和一名机械师骑着雪地摩托,为下一次科考进行海冰探路、绘制地图。
“完了完了。”肖驰说,经过一片冰面的时候,摩托车尾部突然下沉,机械师经验丰富,一脚油门冲了过去。下车后回头进行查看,发现雪地摩托压塌了一大片海冰,差点连人带车掉进冰裂隙。“现在想起来都感到很后怕”。
肖驰还介绍,极夜的时候,有一次雪地车无法启动,他和队友扛着冰钻就步行去进行定期的海冰厚度观测。从海冰上返回站区陆地时,突然,“啪”的一下,一只脚刚踏出去,另一只脚就陷入了潮汐缝,好在岸边的冰缝不深,队友一手把他拉上来了。“上面有雪覆盖,没有意识到这种地方还有危险”,平时在海冰上行走,肖驰和队员走路都特别小心,用手杖一边探一边走。宽阔的冰裂隙很容易被察觉,狭窄的冰缝隙则隐蔽性很强,如果赶上一场新雪将其掩盖,就更不容易被发现了。
武汉共有100多人次到达过南极
90后博士渐成主力军
2019年去南极科考的还有队员曾昭亮,武汉大学博士生,也同为90后。截止到第34次南极科考统计数字,武汉共有146人次到达过南极。
记者从武汉大学了解到,南极科考人员,除了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老师、学生以外,电信学院、测绘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都曾参与到中国南极科考中,还有武汉商学院、湖北省地震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人员,其中,90后博士逐渐成为去南极科考的主力军。
在南极,壮美景色的背后,是一个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工作高危又高难,而且长期跟外界封闭。这群90后如何度过工作之余的生活?
肖驰介绍,随着我国极地科考后勤保障能力的提高,中山站也有了卫星网络,“虽然网速很慢,但可以经常和国内家人联系”。不过,有时候仍然会因为强磁暴导致断网,又回到了与世隔绝的状态。
跟中山站邻近的俄罗斯进步站,两边长期互动,交流频繁,“吃完晚饭,我们经常就去俄罗斯进步站晃一晃。”中山站有个小型的室内体育馆,会邀请俄罗斯人过来一起打排球、打台球等,工作之余还结交了一些国际友人。(长江日报记者 方历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