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培养“芯人才” 补强“芯短板”
原标题:培养“芯人才” 补强“芯短板”——写在我省首个芯片产业学院挂牌之际
“芯片产业人才供给不足,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时不我待!”1月4日,湖北省首个芯片产业学院在湖北工业大学挂牌。挂牌仪式上,多名与会的上市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同声感慨。
芯片产业为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之一。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集成电路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材料等相关企业有200多家,产业规模300多亿元,近5年来年均增速20%以上;“芯屏端网”相关企业近400家,产业规模3000多亿元;涌现出长江存储、武汉新芯、烽火科技、高德红外、梦芯科技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生产企业。湖北省芯片产业初步实现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材料供应的全链条,建设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为促进湖北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芯片产业人才短缺,成为这一高端产业发展“短板”。襄阳台基半导体有限公司,是湖北省芯片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其董事、副总经理颜家圣说,公司已形成从设计到晶源制造、分装、应用、销售的成熟模式,每年要招十几名技术人员,但10万元至30万元的年薪,请不来一个本科生、硕士生,好不容易招来了,也存在培养周期长、易流失等问题。
“2020年是国家储存器基地落户武汉的第五年,也是芯片储存技术克难奋进的关键期。”湖北省半导体协会会长、长江储存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杨道虹说,“芯片产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据了解,湖北省仅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设置了集成电路相关专业,每年毕业生不足3万人,人才供给与产业增速不匹配。
湖北工业大学校长刘德富认为,从现有高校芯片相关人才培养的供给结构来看,芯片人才培养覆盖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和芯片应用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但人才供给数量上,芯片设计和应用环节人才相对较多,而芯片制造人才偏少,这与湖北省国家级存储器基地定位,和未来发展趋势存在偏差。
湖北工业大学参照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标准,成立芯片产业学院,建设芯片设计与工艺实验中心,力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副校长江风益担任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并聘请国内外芯片领域知名学者、企业专家担任专兼职教授。学院占地2000平方米,设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半导体器件测试三个功能区,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等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实践环节。
“让人欣慰的是,湖北省芯片产业高端人才储备正在增强。”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芯片龙头企业长江存储科技有限公司拥有近3000人的硕博研发团队;目前,教育部、科技部分三批在全国支持建设了20家“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华中科技大学入围,该校成立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吸引武汉新芯、美国新思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学院现有7个微电子相关硕士点、5个博士点和2个博士后工作站;另外,武汉已聚集集成电路产业核心链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近1万人,大部分是本科、硕士以上学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通讯员 陈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