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装载着450吨聚乙烯的18只标准集装箱,从阿联酋海运到上海后,通过长江抵达阳逻港,进入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1号仓库,标志着全球最大的聚烯烃综合生产企业博禄公司,正式落户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阳逻园区。
引进博禄公司,是武汉新港为构建中部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国际进口商品展销和分拨中心、进口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所做的尝试。
经过近10年建设发展,武汉航运中心的功能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但还存在港口规模不大、船队效能不优、供应链管理不强等问题。武汉新港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林表示,面对省委全会提出的新目标,武汉新港将高水平建设武汉航运中心、全力打造中部地区枢纽港,让黄金水道的黄金效益成色更足,助力湖北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优化长江流域及中部地区物流模式
11月26日,武汉市召开长江—大运河“武汉—淮安—徐州”集装箱直航航线开行暨推进国内大循环工作专题研讨会。会上,武汉新港委与徐州市政府、淮安市政府,以及相关航运企业签署航线合作协议。
徐州是“北煤南运、西煤东输”重要中转基地和淮海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物流节点。淮安是江苏北部的物流集散中心,集装箱吞吐量居江苏省内河港口首位。开行“武汉—徐州”“武汉—淮安”集装箱直航航线,旨在深入对接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响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国家战略部署。港口之间加强联动,有利于通过“铁转水”“散改集”和多式联运,促进货物大进大出,助力武汉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张林坦言,长江中上游地区集装箱化率偏低,特别是公路东、西、南、北向运输分散、效能不高。水运以其绿色、运量大的比较优势,得到国家大力倡导。武汉新港将着力推动“散改集”,发展规模化、国际化标准运输,推动高效率运输;继续实施“全中转”模式,推动降低转运物流成本,发挥黄金水道作用;挖掘汉江、运河、赣江、湘江等支线潜力,织密内河多样化运输网络,形成干支衔接的高效运输模式。“通过优化长江流域及中部地区物流模式,推动与国际接轨。”
助力湖北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12月12日,“日本—武汉—欧洲”集装箱水铁联运正式开通。通过武汉“做媒”,江海直达对接中欧班列,打造横跨东亚—中亚—欧洲的国际物流新通道。
当日10时,一列中欧班列驶离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的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前往德国杜伊斯堡。班列上搭载的两个标准集装箱,装满了日本丰田公司出口至欧洲的汽车零部件。此前,这两箱货物搭载“华航汉亚”集装箱班轮,直接从日本名古屋运抵武汉。
“日本商品搭乘江海直达航线抵汉,再转乘中欧班列发往欧洲,这是首次。”该次班列运营主体、中外运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陶保轩介绍,过去日本对欧洲出口多使用海运,耗时约45天。通过江海直达对接中欧班列,运输时间缩短至22天左右,运费则基本相同。预计2021年,该线路有望运输2000个标准箱,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日本电子、化工、机械产品对欧出口需求。
湖北、武汉地处内陆,开放条件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不小。推动湖北扩大开放,需要改变外界对内陆地区形成的“成本高”“机会少”等固有印象。
张林认为,开辟物流新通道,并将其打造成贸易新通道,成为对内对外开放的新平台,既是迎合市场需求,也是武汉新港创新发展理念的体现。“在成功开行对日直航航线的基础上,武汉新港还将拓展对韩直航航线。同时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政策红利,研究开行东盟直航航线。”
全力打造中部地区枢纽港
今年7月,省委主要领导在武汉市调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指出,要将武汉新港打造成中部地区枢纽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建设中部地区枢纽港,具备区位优势是一方面,还要有创新的发展理念。武汉新港将从以下三个维度开展工作。
一是打造长江中上游地区核心枢纽港,以武汉港口和密集的航线航班为基础,结合武汉中部地区铁路主枢纽和公路网络中心条件,大力推动集装箱化运输;二是打造内陆海港,发挥武汉“顶水港”潜力,用足6米航道,支持长江航运与沿海南北线贯通;三是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业务,江海直达链接中欧班列,形成亚欧国际物流新通道。
更宏大的愿景正在描绘中。“十四五”期间,武汉新港将实施“12345”发展战略:一是建成中部地区枢纽港,发展“水水直航”“水水中转”“水铁联运”和“沿江带货”。二是实现建成服务流域及中西部区域的大市场,以及做大做强武汉港航市场主体两大突破。三是打造武汉至日韩、东南亚等近洋航线;武汉至沿海地区港口直达航线;汉江、大运河及中三角省际航线等三大新通道。四是完善四大平台功能,提高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营运水平、扩大武汉航运交易所市场服务范围、优化电子口岸通关效率、强化产业中心智库支持作用。五是加大北斗、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港航领域的场景应用,建设智慧港口、智慧船舶、智慧口岸、智慧物流、智慧交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朝阳 李源 通讯员 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