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蕲春县漕河镇刘榜村刘榜小学学生放学后坐校车回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5月28日,罗田县燕儿谷,上完网课的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玩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10月10日,通城县马港镇金山村石源小学,小朋友在新建成的图书室里读课外书。(视界网 刘建平 摄)
2019年7月8日,建始官店镇摩峰小学毕业班的孩子与支教老师合影。华中农业大学的志愿者连续18年到恩施州支教,帮助贫困山区孩子实现求学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严文高 摄)
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园艺村,孩子们在妇女儿童之家制作手工艺品。(视界网 张国荣 摄)
11月18日,咸安区双溪桥镇高铺村伯敬初级小学,张雅文(前排左一)和同学们终于见到了“云端课堂”里的音乐老师吴小玫(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郧阳区柳陂镇“乡村少年宫”里,学生在学习唱歌。目前,郧阳区19个乡镇实现乡村少年宫全覆盖。(视界网 杨显有 摄)
11月17日,郧阳区城关镇第三完全小学,寄宿学生在食堂享用免费的午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11月5日,蕲春县漕河镇清水河中心小学,学生们课间休息时间在球场上玩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孩子有出息,生活有奔头。如何才能改变贫困家庭的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湖北每年落实学生资助资金超40亿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60万人次,新建或改扩建校舍1820万平方米,培训乡村教师近35万人次。
岁末,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我省部分贫困地区,实地探访教育扶贫给乡村带来的变化。
构建资助全覆盖体系
初冬,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第三完全小学校园格外清静,教学楼里传出朗朗读书声。
随着放学铃声的响起,校园瞬间沸腾起来。六(7)班教室里,宋文慧收拾好课本,欢快地跑出教室,和同学们一起在走廊里列队,准备去学校食堂吃午餐。
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郧阳区义务教育阶段四至六年级在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孤儿、单亲、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集中到城关镇第三完全小学,实行寄宿制全免费教育。宋文慧是一名孤儿,作为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来到该校上学。目前,郧阳区129名特殊群体学生,从乡村汇聚到城区,在该校免费寄宿就读。
香干炒肉丝、土豆炖牛肉、紫菜鸡蛋汤……宋文慧和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她说,平时在校学习生活很开心,周末还有留守老师陪护,“学习之余老师还会组织我们去科技馆、游乐园游览呢。”
“看到娃子学习有模有样,生活更有奔头了。”宋文慧爷爷说,孩子去城区上学后性格开朗多了,每次回家都是笑呵呵地讲学校里的开心事。
据悉,像宋文慧这样的贫困留守儿童,郧阳区不仅每年给予1000元的寄宿生活补贴,还给予专项生活补贴1000元,让孩子们享受营养改善计划。
目前,湖北已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
让城乡学生共享优质师资
11月18日,咸宁市咸安区双溪桥镇高铺村伯敬初级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正在教室里跟着大屏幕里的老师画海洋生物。
“老师,我画好了!”9岁的张雅文小朋友兴奋地举起画作。一条深蓝海水中的大鲸鱼出现在大屏幕上,另外2块屏幕里的小朋友们都抬头看着画面。
“很棒!大家都可以向这位小朋友一样,大胆尝试使用不同深浅的蓝色来表现大海深邃。”屏幕那头的美术老师给张雅文竖起了大拇指。
这是该校三年级学生每周一次的“云课堂”美术课中的一幕。屏幕那头,是40多公里外的咸安区实验学校的专职美术老师在教学。
伯敬初级小学距离咸宁中心城区46公里,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初级小学。但是因为有了“云课堂”, 农村的孩子们也能够像城里孩子一样, 得到专业的美术和音乐老师的教学指导。
近年来,咸安区抓住省级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单位这一机遇,着力推进“互联网+教育”,创新组建实体建制不变、基于网络架构的虚拟数字学校。通过联校网教平台,借助信息化技术,一个主讲老师可以同时给2至3所联网教学点中同步课堂教室的学生进行实时音视频互动授课。
“联校网教”在咸宁各县市区迅疾推开,大批城里的优秀老师走进咸宁市偏僻的山村学校,帮助当地开齐开足薄弱学科,让城乡学生共享优质师资,助推教育均衡发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通讯员 姬廷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