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举措发力“新一线”
原标题:冲刺2万亿俱乐部,打造1至2个5000亿级新兴支柱产业 武汉新举措发力“新一线”
12月上旬,日本发那科在汉投资兴建的华中研发生产中心项目投产,拉开世界工业机器人巨头抢滩武汉智能制造产业序幕。这是发那科继上海、广州、重庆之后,在中国建设的第四个研发生产基地。发那科是全球自动化工厂、机器人和智能机械的知名制造商,是在中国最早推广机器人技术的跨国公司。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通讯员 张敏 摄)
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近1000户,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0家,新开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51个……2019年,武汉一路拼搏赶超,交出满意成绩单。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加速迈向国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武汉又该如何发力?
12月30日召开的武汉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以“新”字作答:谋划布局可支撑武汉未来3年至7年实现5000亿元至1万亿元经济增量的领域和举措,创造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形成新支撑、实现新治理。
瞄准2万亿俱乐部
新一线,需要新目标。武汉提出,2020年,要做强增量、做大增量,加快迈进经济总量两万亿元俱乐部。
新目标,需要硬支撑。分析认为,从先进城市发展经验看,进入2万亿俱乐部,必须要有5000亿元以上重量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核心支撑。
而当前武汉支柱产业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3000亿元左右规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产业,约2000亿元规模。距离5000亿元量级,均还有不小差距。
为此,武汉提出,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为主引擎、新城区为主战场,充分发挥光电子信息、生物等传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支撑作用,更好发挥四大国家产业新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生力军作用,积极推进集群化发展,尽快打造1至2个5000亿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
其中,信息技术产业,有望率先破题。武汉表示,将聚焦集成电路等“卡脖子”核心领域,突破性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生态,尽快将其打造成为5000亿级领军产业。
迈向新一线,还要补齐短板弱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重要力量,目前,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规模仅为广州的49%。
武汉表示,谋划实施“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倍增发展。其中,新城区、功能区将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聚焦新零售、新金融、新会展、新媒体、新娱乐、新供应链等领域,把商务楼宇打造成垂直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园区。
此外,武汉将推进全域自主创新,研究编制全市域“创新地图”,真正把最好的城市空间用于创新发展,力争未来两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6000家,尽快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复制推广“小米模式”
从动工到竣工,小米武汉总部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创造的“光谷速度”,被雷军也坦言“超出预期”。
会上,武汉市委领导表示,不能让小米成为武汉优化营商环境个例,要进一步深化“四办”改革,力争让其他企业也能拿地即开工。
为此,武汉提出,总结推广小米项目建设经验,探索推出“标准地”“标准厂房”,优化再造产业项目落地、建设、验收等流程,完善审批服务一体化机制,让企业拿地即可开工、拎包即可入住。
“营商环境好不好,评议说了不算,企业家有没有获得感,才是关键。”在此基础上,武汉还提出,全面对标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做到他们有的我们要有,他们没有的我们也要努力探索。
据悉,2020年武汉将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真正做到部门数据共享,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同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完善“企呼我应”工作机制,对企业历史遗留问题逐项登记、限期整改。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化改革,是武汉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会上,武汉市委领导反复强调,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来干,“更好”而不是“更多”发挥政府作用。
为此,2020年,武汉将进一步开放市场,引进一批知名城市发展战略投资商、运营商,参与城市重大产业基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建设。同时,进一步开放新技术在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快吸引国内外创新企业和团队集聚武汉,进行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开放式创新和竞争性应用场景试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谢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