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纱的韧劲——武汉裕大华百年坚守的故事
宽敞的智能纺纱厂内,看不到工人,自动化设备在不知疲倦地运转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摄)
一根细细的棉纱,也有属于它自己的历史。
武汉阳逻,全国首条10万锭全流程智能纺纱生产线。
抓棉、开松、除杂、梳理、混棉、牵伸、加捻、输送、卷绕……宽敞的车间里,整齐排列的自动化机器不知疲倦地运转着。
2019年6月26日,武汉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大华”)以这条现代化智能生产线的专家鉴定会,为自己献上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
9月19日,它100岁。
这是一家“老”企业。1919年,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中,它诞生在武昌滨江一处荒滩,成为中国最早的大型机器纺纱厂之一。
从民国初期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它饱经沧桑,见证着中国从弱到强的历史转折。
这是一家“新”企业。它拥有全流程智能纺纱生产线、全流程智能服装生产线,成为全国纺织业智能制造的新标杆。
裕大华,这家身处传统行业的企业,何以经历百年风雨而根脉不断?
11月下旬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这家武汉历史最久也是唯一现存的国有纺织企业,追寻、探究。
织梦,不放弃
位于青山区的裕大华总部院落中的石头上,雕刻着两个醒目的大字“逐梦”。
在裕大华位于阳逻的智能工厂,厂区里的石头上同样镌刻着“逐梦”二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坚守实业,做中国最好的纺织企业!”裕大华党委书记、董事长万由顺说。
梦,起源于上世纪初。
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在“实业救国”的大潮中,一批近代工业相继兴起。
1919年,时任武昌总商会会长的徐荣廷与苏汰馀等民族实业家选址武昌下新河,集资建起武昌裕华纱厂,成为武汉近代纺织工业的重要起源。
其后,裕华纱厂开枝散叶,分别办起石家庄大兴纱厂、西安大华纱厂(“裕大华”公司名,即来源于三厂的联合之意)。
尽管遭遇英资美资日资纺织企业冲击,裕华坚守“纺好纱”的理念,以质取胜,一时颇为兴旺。
乱世风雨情,千秋家国梦。
翻开裕大华厂史,一段段险境求生的历程历历在目——
1938年,日军铁蹄逼近武汉。此前,上海、江苏一带纱厂或毁于战火,或服务日军。
此时的裕华正处于产销两旺的“黄金时期”,何去何从?
民族危亡关头,裕华选择民族大义。当时的董事长苏汰馀果断决定:西迁!
宜昌港口。裕华物资遭遇日机空袭,500件棉纱起火,燃烧三日方熄,幸好设备和其他物资安全抵渝。
坚守梦想,不言放弃。克服千难万险,重庆裕华、广元大华、成都裕华3个纱厂相继投产,为抗战提供了宝贵的军需品和民品。
直到1948年,武昌裕华纱厂才回迁武汉。
改革开放后,因为城市发展,裕大华两次搬迁。
执着于纺织梦的裕大华心无旁骛,将每一次搬迁变成了升级设备、逐梦圆梦之机。
1998年夏天,一场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将长江边的裕大华推到生死边缘。
厂区内原料仓库、成品仓库、生产车间全部进水。此时,为打通防汛通道,武汉市发布政府令:拆除通道内的所有建筑物。
裕大华的仓库、动力车间均在拆除之列。这意味着,裕大华或将休克、停产!
生死关头,不放弃!不抛弃!
裕大华人一边生产,一边调整厂区布局,建起临时仓库、动力车间。
“当时正要给客户交订单,唯有奋起自救。”裕大华人力资源部经理郭慧芬当时是纺纱车间挡车工,她和工友守护着隆隆运转的纺机;车间门口,工人们没日没夜地往外排水。
江边,潮湿的泵站内。值守的汪木生合上电闸,瞬间火花溅出,他右手掌至肘部严重灼伤。他一声不吭,坚持到第二天才去医院。他说,他熟悉泵站,临时换别人更危险。
就这样,裕大华挺住了!
国企三年脱困时期,裕大华要压减1/5纺织产能,分流千余工人。看着纱锭被铁锤“咚咚”砸烂,工人们哭了。
挺过调整的剧痛,裕大华得以续存。
那段时间,服装市场及纺织行业巨变,不少国有纺织企业陷入困境。
渴望延续纺织梦的裕大华人不甘被市场淘汰,1993年将武汉市国营第四棉纺织厂(裕华纱厂1966年更为此名)实施股份制改造并更名为“裕大华”,激发内生活力,成为彼时武汉市国有纺织企业少有的盈利户。2015年,陷入困境的武汉一棉、江南集团、冰川集团与裕大华整合。
历史的荣耀铭刻在裕大华人心中。1957年9月6日,一代伟人毛泽东视察裕华;新中国70年,这里产生了近60名全国、省及武汉市劳动模范。
原武汉市国营第四棉纺织厂。(资料图片)
追梦,无旁骛
韧,每一根纱的特质。
韧如丝,无偏移。
跟踪研究裕大华多年的三峡大学教授罗萍发现,裕大华的“长寿”,与其“保守”甚至“死脑筋”有关——
头头不愿做官;
工人不愿跳槽;
经营不赶浪头“赚快钱”,一心守着纺织老本行。
徐荣廷,武昌裕华公司首任董事长,与武昌首义后担任鄂军都督的黎元洪系“金兰之交”。黎元洪邀其同入仕途,立志“实业报国”的徐荣廷当即婉拒。
创立裕华之初,徐荣廷就约定:不投机,不进交易所,不借债。
在罗萍看来,创立裕华的三位元老,都有强烈的建立企业“永久”基业的愿望。在他们身上,看不到近代上海工商业资本家攀比排场、斗富争雄之习,也不见近代汉口社会“日趋侈靡任奢华”之风,他们勤俭克己、洁身自好、专注事业、注重商誉、稳健前行。
专注梦想的精神延续至今。裕大华总经理卫江感慨地说,裕大华心无旁骛,想得最多就是如何更新观念,用最新的技术,纺质量最好的纱。
从下新河到蔡甸,从蔡甸到阳逻,裕大华工厂每次搬迁,巨额补偿、原有厂址开发房地产的诱惑,都没有撼动他们的纺织梦。
2010年,裕大华工厂从下新河迁至蔡甸,获得7亿元补偿,搬迁、更新设备后剩余1亿元。
当时的纺织业形势有所好转,一些企业借钱盲目扩张,还有的搞起房地产。本着朴素的“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古训,裕大华不为所动。
“只做自己懂行的,别的事不碰。”在万由顺的记忆中,裕大华弘扬工匠精神,埋头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在国内率先开发出AB纱、人棉布、大提花等系列新产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没想到,“胆子小”救了裕大华。武汉6个国有棉纺织厂,有的盲目扩张,有的把主业丢了,有的产销不对路,结果纷纷倒下,裕大华得以幸存。
57岁的万由顺已在裕大华工作39年。尽管“三班倒”,收入也不高,但裕大华的中高层干部和许多骨干技术工人,都像他一样从一而终,一辈子守着纺织。
58岁的计万平,裕大华工程师,曾获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传承大工匠”称号、“武汉五一劳动奖章”。为打造全流程智能纺纱生产线,他和同事们半年来以厂为家,“早上7点进车间,晚上10点多下班。”
10多年前江浙一带多家民营纺织厂高薪挖他,他不为所动,“人活一辈子,不能只向‘钱’看。”
在阳逻的纺纱车间,曾获“武汉五一劳动奖章”的吴娟娟戴着白帽子和白口罩,像医生一样巡视着自动纺纱机。
近年来纺织行业不景气,有人劝吴娟娟去别的行业挣高工资。“纺织很苦,好不容易学成了,舍不得走。厂在,我就在。”36岁的吴娟娟说。
织梭不停歇,心与日月速。多少坎坷荆棘,都在织机与巧手间化作春风细雨。
裕大华全国首创的10万锭全流程智能纺纱生产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摄)
守梦,靠创新
纺织,中国最古老的行业。
身为纺织行业的百年企业,裕大华是否也曾有“老眼昏花”“步履蹒跚”之态?
走进裕大华位于阳逻的智能工厂,人们感觉到的是一家紧跟时代潮流的年轻时尚企业。
行走车间10余分钟,只见零星的工人在巡视设备,记者印象中“千人纱、万人布”的传统景象被完全颠覆。
裕大华工程师桂长明说,智能化改造后,1万锭纱生产线用工量从过去的50至60人减少到15人。
这里有传感器、射频识别、AGV搬运机器人等构建的智能物流系统,配上在线质量管控、报警技术等,“黑灯”纺织厂即将成为现实。
如此“潮”的现代化工厂从何而来?
1924年的《武昌裕华纺织公司调查报告》记载:汉市国产纱,以裕华之万年青为特品;裕华棉布卖价常高出他厂出品数两以上;因受社会之欢迎,常有供不应求之势。
面对纺织业的巨变,如何以质量和品牌优势赢得竞争,一直是万由顺和管理层苦苦思索、求解的难题。
“创造一个品牌可能要十年,毁掉可能只需分分钟。”要纺出中国最好的棉纱,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在裕大华管理团队看来,一流设备是“硬实力”、是基础。
3.6亿元,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智能纺纱新流程!这是裕大华历史上最大一笔一次性设备投资,裕大华没有犹豫,并得到出资人的大力支持。
不止如此,裕大华眼下还在将智能设备覆盖到织造、印染、服装等纺织产业链。12月初,毗邻智能纺纱车间的厂房里,全流程智能服装生产线焕新上线。
“拍一张照片,网上下单,就能为客户量体裁衣、定制化生产。”裕大华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永捷透露,新开发的智能剪裁和智能穿戴系统,让用户自己在线当设计师,再也不怕撞衫了。
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万由顺说,裕大华必须创新求变,避免思想僵化、失去活力。
守梦,不是守成,而是一个随时准备进击的姿态。
回望裕大华百年历程,裕大华一路追“新”——
1919年,创设之时,采取合伙制。
1994年,实施股份制改造,引入社会资本。
2001年,创立武汉博奇装饰布有限公司,自然人持股30%。
2018年,以混合所有制重组团风县民营企业华立染织公司,引进管理团队。
清晰的轨迹勾勒出这样的意图:以所有制上的探索,“保鲜”运行机制,让企业时时抑制“老年病”、保持“年轻态”。
而在产品的创新上,裕大华更是多步领先——
上世纪80年代,国人着装开始告别灰黑时代,走向五彩斑斓。
适应人们对美和舒适的追求,人棉布在裕大华横空出世。
它成分是棉,但因将棉纤维溶解后喷成细丝织成布,更平整、更柔软、更鲜艳,一时风行大江南北。
裕大华,在全国最早开发人棉布,名噪全国,收获“人棉布大王”的称号。
绣花,中国传统技艺,广泛应用于服装、窗帘、床上用品等。但传统工艺是在布上手绣或机绣,成本较高。
此时,国际上刚出现的大提花机,在织布的同时绣绘各种图案。
2012年,刚刚搬迁的裕大华订购了40台进口大提花机,一台需要100多万元,可谓一掷千金。一时间,从这里走出的“维斯可”牌提花面料供不应求。
1995年9月,第一辆轿车缓缓开下神龙汽车公司的生产线。
裕大华从中嗅出了汽车时代的商机。原本不是配套厂商的裕大华组建博奇装饰布有限公司,研发汽车装饰布和汽车座椅,以过硬品质共享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AB”纱到人棉布,从汽车装饰布到高档提花面料,从产业用面料到家纺面料,不断涌现出来的品牌新品,铺出裕大华的稳健前行之路。
眼下的裕大华,逐步形成了原料贸易-纺纱-织造-印染-服装、从纤维到时尚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开始奔向国内一流纺织服务商的新目标。
裕大华的故事,引起了社会关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授予其“优秀文化品牌传承奖”,武汉市将其列为首批“武汉老字号企业”。
世界在变,创新不变。浸润在骨子里的坚韧不拔,必将成就筚路蓝缕的开拓创新。
圆梦,问初心
织,让纤细柔长的丝线相互交错、紧密相连,让柔软与坚韧合而为一,最终成为云霞霓裳。
从实业救国,到实业兴国、实业强国,百年来裕大华一直奋力成为历史浪潮中一朵耀眼的浪花。
圆梦,是不断追求理想,实现自身价值。
它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终点。
近几年,纺织行业依旧处于爬坡阶段。相形之下,裕大华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2018年,销售收入25亿元,利润4000万元。2019年,业绩将继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
回望一路拼搏,万由顺也为失去一些机会而反思,比如原本领先的提花面料,因市场拓展不力,产品研发滞后,而逐渐失去优势。
眼下,万由顺念叨最多的是“不甘心”和“不放弃”。
70%湿度、35℃左右温度车间里,员工们三班倒、每周工作六天。尽管公司每年加薪10%,他们的收入却达不到社会平均水平。
他说,裕大华要活下来,还要办得更好,让员工共享成果、更有尊严。
又一个100年已经开始。
这些年,裕大华一直在做一件事:擦亮“传承、勤勉、创新、共进”“经纬编织,跨越百年;创造价值,分享成果”的企业文化,使之成为裕大华前行的内生力量。
不忘初心,传承文化,借鉴民营企业灵活机制,立足主业创新转型,走高端品牌之路,裕大华坚毅前行——
在产业链上下游,对接高端客户,倒逼自我成长。
东南沿海,一家赫赫有名的服装企业。裕大华送来的原料样品虽然价格较低,但对方检验后没有音信。
不言弃的裕大华人到该公司的其他供应商跟班学习,终于成功进入对方采购目录。
送一次样,不合格,改进,再送。如此反复,产品最终达到台湾一家国际性企业的标准,裕大华产品闯开一片新天地。
“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荣誉中睡觉,哪怕是午睡也可能被人超越。”
面对熟悉的过去、变化的现在,万由顺和他的班子很清醒:传承企业文化,坚持纺织初心,不动摇,不跑偏,敢创新,才能赓续前行。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坚守初心的裕大华人,正以坚守的传承和向上的力量,去驱动岁月的金梭银梭,编织又一个更精彩的百年传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汉昌 韩炜林 刘天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