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众志成城 武汉蔡甸“绣”出幸福画卷
蔡甸田园风光 供图 蔡甸区委宣传部
国际在线湖北报道(胡礼国 通讯员 孙克亮):长江、汉江在此夹境东流,“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在此千年传颂。武汉西南门户——蔡甸,辖区人口45.65万,其中农业人口32.73万人,过去被纳入全国扶贫开发系统的贫困人口有4793户、12563人,贫困村46个。如今,4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4.24%降至现在的0.03%,书写了今日蔡甸脱贫攻坚的骄人战绩。
牢记使命扶贫,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
“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蔡甸区委、区政府始终牢记这一使命,强化驻村帮扶,市、区共组建278个驻村工作队,分别帮扶46个贫困村和232个非贫困村。4000余名党员干部与4793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2015年12月,蔡甸区城管委工作队驻进张湾街太山村,走访了解到五组村民周彩玉家特别困难,家中有5口人,公爹公婆年迈多病,女儿上中学读书,她自己患有红斑狼疮,仅靠丈夫周德丰一人在外打零工维护家庭生计。
工作队的同志们与村委会商量,让其公爹当上村里的保洁员,又扶助周彩玉办了小卖部,多次跑腿帮她办理有关手续,为她申请了特殊困难人员创业补贴。周彩玉患病后双侧股骨头坏死,走路困难。驻村工作队、区委、区卫计委干部相继捐款,鼓励她积极治疗,又联系爱心企业与贫困户签订结对帮扶协议,每月各资助200元解决了周彩玉女儿的生活问题。在各界帮助下,周彩玉一家人的生活渐渐有了奔头。周彩玉带着手写的感谢信和锦旗找到区城管委领导,含泪对扶贫同志们表示感谢。
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周彩玉一家的变化正是蔡甸凝聚一心,精准扎实推进扶贫攻坚事业的一个缩影。
种植产业加快蔡甸脱贫 供图 蔡甸区委宣传部
推进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带动效果明显
近年来,蔡甸人因地制宜,大胆探索产业扶贫模式,从四个方面打造了一批带动效果明显、发展后劲十足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一是着力打造特色产业。该区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开方”,制定了《蔡甸区产业扶贫2018-2020三年行动计划》;二是着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原来的46个贫困村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1家,流转794户贫困户土地5672.68亩,带动贫困户1333户,2675人增加财产性收入和打工收入;三是着力培育“造血”功能。该区制定产业扶贫奖补政策,激励全区1982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家庭种养16017.38亩,享受补贴到户资金254.38万元;四是着力加强科技服务。该区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口服务贫困村特色产业,开展科技培训150批次,培训3664人,促进各贫困村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在产业扶贫模式的探索中,蔡甸区上下凝成一股绳,趟出了新路,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
蔡甸依托乡村打造旅游观光产业 供图 蔡甸区委宣传部
开展扶志扶贫,授人以渔稳固脱贫成效
攻坚脱贫,仅有经济扶贫是不够的,只有扶志扶智,落实教育和技能扶贫,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蔡甸区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有效帮扶。2018年,该区共落实2802人次贫困家庭学生春、秋两季生活补贴235.775万元,资助比率达100%。此外,该区严格落实控辍保学措施,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适龄残疾学生建立了学籍,必要时提供送教上门服务。该区还举办专场招聘会9场次,推荐就业153人,开展各类培训610人。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蔡甸区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牢牢结合,在脱贫之路上稳步向前。
蔡甸区精准扶贫“翠冠梨”种植基地 供图 蔡甸区委宣传部
落实健康扶贫,强化政策兜底保障
“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这句话道出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复贫的困境。对此,蔡甸区下大力气全面落实贫困对象“大病集中救治、慢性病签约、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健康管理服务。该区健全贫困对象“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四位一体健康扶贫模式,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的比例达到100%;实行区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并建立24个精准扶贫“一站式”“一票制”即时结算服务窗口。
脱贫攻坚仍然在路上。蔡甸区将继续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加大力度,确保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已脱贫人口持续稳固脱贫,并形成长远政策保障机制,力争全区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这片土地“绣”出更美好的生活画卷和幸福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