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形成和扩散影响大半个中国
11月22日至24日,两年一度的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十六次年会在荆州举办,来自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及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的200余名学者参会,深入交流楚文化研究新成果。
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由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省于1981年联合发起成立。本次大会上,楚文化相关研究获得突破性认识。我省宜城楚皇城、江陵纪南城被认为是战国早、中期的楚国都城。宜昌万福垴遗址的发掘与整理、漳沮河流域调查,加深了对春秋时期楚国中心区域和西周时期楚国疆域范围的认识。清华简《楚居》、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M324楚简的发现,使得楚王世系与楚族源流日益清晰。随枣一带曾墓出土大量“芈”姓楚器,使曾楚关系研究有了新认识。其中,“失蜡法铸造的透空捉手青铜盏”“郭家庙青铜器检测三题”等研究成果,将新科技手段用于楚文化考古研究中,令人耳目一新。
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称,楚国前后延续800年,历经40余代君王,极盛时“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在先秦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楚人披荆斩棘,不断探索,以主动、开放的心态融入中原,在大一统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楚文化影响深远,分布遍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等地,并影响至更广阔的地域。他认为,楚文化研究在华夏文明形成与多民族融合问题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深入阐述了楚文化考古学探索的历史。他认为,从文献描述的荆州地区形势看,楚所在的区域是当时南中国的核心,外围的川渝黔、闽浙赣、岭南都在楚文化体系影响之下。从出土文物“鄂君启节”也可看到,楚国水陆交通、商贸网络十分发达,几乎把长江流域和南中国串联起来。楚文化形成和扩散的历史,就是大半个南中国走向统一和融合的历史。他认为,从周文化到汉文化、从周制到汉制,楚在其中发生很大的承接转合作用。楚文化对周文化有继承、有创新;对南方传统地域文化,有吸收、有融合;对秦文化、汉文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建立西汉的功勋阶层中有一半以上是楚人,这部分人自然把楚文化的一些传统带进西汉早期。从文化角度讲,“周秦汉唐”不如“周秦楚汉唐”,更可把承和转的过程梳理得更清晰些。
本次年会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承办。(湖北日报记者海冰、通讯员李晓杨、段姝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