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9.1亿条信息互联引发警务变革
鄂州市城区凤凰大桥路口,交警鄂城大队队长王佑新正在指挥前后方调试智慧监管系统。(视界网 黄果强 摄)
以往日均28起街面侵财犯罪,如今小偷小摸几乎消失;以往110指挥中心接警要求10分钟到现场,现在5分钟即可抵达;一年间,主城区32个路口车道的交通延误和停车指数下降50%,平均通行效率提升30%以上……
“这些变化得益于公安机关内外信息资源的无缝对接和实时共享。”鄂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薛四清说,两年多来,全市推进科技强警,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行动、联合制胜的效能日益显现。
鄂州市公安大数据中心汇聚来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行业以及公安机关内部信息资源9.1亿条。该市公安局研发的智能化可视指挥调度系统和新一代视频监控维护系统,今年均获评公安部第二届中国警务信息化“最佳解决方案”。
改变一味蹲守
破案率明显提高
“2018年6月以前,全市街面侵财犯罪案件频发。”该市巡特警支队副支队长潘协利说,10人“铁鹰专班”成立初期,靠蹲守伏击的方式破案,加班熬夜成了常态。
然而,工作一个多月后,效果并不明显。“为改变现状,我们想利用视频发现并追踪犯罪嫌疑人。”潘协利说,巡特警支队当时不具备使用视频的条件,只能在夜晚非工作时间到视频侦查支队查询,效率还是不高。
经研究,鄂州市公安局决定3年投入4.1亿元,开启全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很快,视频网引入巡特警支队,视频工作室投入使用。
“像打砸汽车玻璃盗窃车内财物这类案件,有的几年都破不了。”潘协利说,有了技术手段协助锁定目标,然后精准出击,破案率明显提高。
办案民警黄学忠、李鹏讲述了一起夜间入室盗窃案的侦破经过:受害人无法确认嫌疑人,通过视频查询到案发后有人在现场附近上了一辆出租车,当即追踪车牌,并从打车软件获取其身份信息,查到住址,及时搜查抓捕,人赃并获。
2018年下半年,“铁鹰专班”破获各类案件仅18起;今年1月至10月,已破获案件122起。“现在市区街面侵财犯罪案发率大幅下降。”潘协利说,全市已建成的28个智慧平安小区均实现“零发案”。
动态系统管控
蛛丝马迹历历在目
鄂州市公安局一方面继续完善市级大数据中心和公安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市联动指挥中心、市公安指挥中心和12345市长热线一体化建设同步推进。
市公安局联合办公大厅,机要通讯科科长黄静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演示了智能可视化屏幕的“神奇”,警情、舆情和社情相互叠加,点击看到哪个民警在哪个位置,并根据报警情况,通过移动警务通就近调兵,从传统的电话指挥向可视化升级。
尝到智能化技术甜头的还有交警支队。过去查涉案车辆,只能肉眼盯着屏幕找,失误率高,现在只需输入车辆特征很快锁定。车在哪里,有没有营运资质,跑了几趟,司机是谁……这些都瞒不过智慧交管平台。
2019年4月,鄂州市交管平台与交通、教育部门协调,打破部门壁垒,接入全市“两客一危”、校车和公交车的动态信息,实施多重监管。一旦发现违法违章驾驶,平台将如实记录,执法部门在定期检查时予以处罚。
“如此精准全面的监管,秘诀在于信息互联共享。”交警支队党委书记、支队长王继春说,以往监管仅靠车载GPS定位,想知道车辆是否违规,只能通过人工拦查,费时费力。如今,从车辆启动到停止的行驶轨迹,平台检索一目了然。
事实上,像这样实时动态的跟踪监控、精确快速的分析研判,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该市公安局牵头汇聚电信、金融的力量和技术,完成市级反电诈中心建设,大幅提升了打防效能。
技术提供支撑
培养民警创新能力
2019年6月,鄂州境内发生一起持械杀人抢劫案。在刚建成的刑事技术DNA实验室内,过去需两天时间完成的检测,现在4小时即可完成,很快锁定犯罪嫌疑人是一名女子。
由于女子持械杀人抢劫在鄂州尚属首例,办案人员迟迟拿不定主意。这时,指挥者的经验和素质起了关键作用:犯罪嫌疑人身材高大,而受害人柔弱,完全具备作案条件。最终,在手镯、戒指等赃物面前,嫌疑人供认不讳,从案发到破案不到10小时。
“技术只是提供支撑作用,如何提高人使用技术的能力更重要。”鄂州市公安局副局长韩才兵说,我们在紧贴公安实际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正加快培养全体民警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
机要通讯科专职科技信息员曾雷说,要高效运用9.1亿条信息流,就必须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将已侦破案例数据化,“其中一些老公安的实战经验很宝贵,将这些案例、经验和数据进行整合,就可进行自动智能化分析。”
“只有经过分析的信息,才能成为有用的情报。”黄静说,大数据分析模型可协助一线办案人员智能研判,将有限警力从大量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抓捕行动。如街面侵财犯罪案,原来需十几个人参与侦破,现在只需一个模型加两三位警察。
“推进科技强警,既实现了多部门信息互联共享,又在公安内部打破警种条线,促进了现有警力整合和提升。”薛四清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劲松 通讯员 张继果 沈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