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湖北花鼓戏争奇斗艳
11月14日、15日,两部花鼓戏亮相第二届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分别是邵阳花鼓戏《山乡工匠》、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两地花鼓戏同展风采,别具风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就此采访了两家参演剧团负责人。两地在戏曲传承上有着不约而同的共识:送戏入心,不仅是送到剧场,必须拓宽渠道,培养观众文化兴趣。
花鼓戏的共性与个性
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表演风格活泼、轻松,是花鼓戏的共性特征,但荆州花鼓戏和邵阳花鼓戏在唱腔方面有着很大差别。邵阳花鼓戏以邵阳地方语言为剧种语言基础,唱腔艺术高亢、激越、热情奔放;荆州花鼓戏唱腔鲜明,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特别是说事抒情具有很强的泥土气息。
此次参演的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都是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老剧团,演职力量强,创作过许多优秀作品。如前者创排的《家庭公案》《原野情仇》《生命童话》,后者的《儿大女大》《老板何来》《草根村官》,均获过国家、省级艺术大奖。
两种花鼓戏都被纳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剧团也见证了半个多世纪戏曲的繁荣和衰落。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院长徐中兵介绍,荆州花鼓戏戏迷分布广泛,有1000多万人。在中国艺术节、中国地方戏曲会演等多个重大赛事活动中,荆州花鼓戏都代表湖北参演,体现了独特的文化符号。近年,湖北出台一系列政策,从人才培养、创作扶持、经典改编、演出条件改善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促进地方戏曲振兴发展。
不能简单把剧团推向市场
没有人才,没有好剧,戏曲艺术传承就没有出路。
湖南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刘招林介绍,从2015年开始,该中心每年聘请退休艺术家进行优秀传统剧目的传、帮、带艺术教学。对特有的大型优秀传统剧目,同时进行挖掘、整理、重构、保护、传承,重点锻炼和推出一批中青年优秀演员,打造邵阳花鼓戏的经典力作。如现代戏《儿大女大》演出31年不衰,历经四代演员,演出场次己超3000场,几年前被拍摄成花鼓戏电影,在全国发行、放映场次已超过17万场。
“大众艺术变成小众艺术,传统戏曲在市场大潮中面临生存发展难、人才培养难、环境改善难的问题。”徐中兵说,剧团通过老艺人退休不下岗、名人名家经典唱腔唱段演唱会、岗位练兵比武、送戏下乡等多项工程,保证了花鼓戏的创排人才和剧目不断档。目前来看仍应坚持公益性改革方向,不能简单把剧团推向市场。
送戏入心,才能有观众
在政府扶持下,专业剧团的传承近年逐步走向正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呼吁,戏曲传承需要全社会形成热爱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演员要传承,观众也要传承。要送戏入心,不能只在剧场培养观众。
湖北文化名家、国家级非遗项目荆州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胡新中, 退休后返聘到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已有几年,带徒弟,教学生。“我们在剧场里每演一场,最多只有上千人观看,一年在剧场演出最多百场,如果通过电影、电视、网络,能看到的观众人数会大大增加。”
青年演员答沙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举办的“戏迷潜江大赛”,通过网络直播点击观看量达130多万人次。“我身边的年轻朋友都说,想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可是缺少信息,拓宽渠道能培养他们的文化兴趣。有兴趣了,他们才会买票到剧院去看戏。”
据介绍,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一年来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号上发布演出视频,观众互动非常活跃。本届南方会演预计现场观众总数约5万人,但通过直播等形式扩大影响,网上观看量预计高达百万人次。
此外,戏曲下乡,戏曲进校园、进社区,也是让剧场“流动”的手段,若能常态化、制度化,对于培养观众大有好处。
演出预告
11月18日、19日晚7:30,由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演出的闽剧《生命》,将在湖北剧院上演。(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通讯员 田晓隐 刘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