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院士专家光谷论道
原标题:诺贝尔奖得主、院士专家光谷论道 “中国之光”聆听世界声音
来自全球的光电子信息领域专家学者。
11月13日,第16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上,10位中外院士、132位外籍专家齐聚光谷,400余家国内外企业携主打产品与技术亮相。
这些全球嘉宾,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韩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开幕当天的2019“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信息产业高峰论坛,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威廉·莫纳,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红星,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顾敏,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瓦哈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沈平,以及众多光电子信息领域的科学家们,围绕光学超分辨、先进材料、智能制造、光通信、纳米光学、光芯片等领域,对光电子前沿科技展开探讨。
光博会期间,将召开高峰论坛、光学青年科学家论坛、微纳光电子高峰论坛、超快激光高峰论坛等24场专题论坛,汇聚各国学者逾300人。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威廉·莫纳:
在科学上不断超出边界
威廉·莫纳是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探测单个荧光分子的人。
作为本届光博会上最具分量的学术演讲,他与大家探讨的是《生物单分子三维纳米光子学》。
“这是细胞核和细胞膜之间,各个细胞核之间都有一些小的通道,我们可以在一个细胞里面进行超高分辨率的成像,是不是很令人兴奋?”他说,通过观察单分子特性,可以帮助人类预防疾病,通过进行荧光标记,拿到高精度成像图,在细胞时期就能判断病变。
尽管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莫纳却非常温和谦逊。他坦言,对单分子而言,即便当时有巨大兴趣做基础科学层面的研究,但许多问题却超出了当时的知识范围。科技非常有趣,可同样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也不知道它能够走多远,因为很多其他技术都比我们先进,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科学上不断超出边界,不断做探索性研究,这就是创新的使命。”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瓦哈拉院士:
用光学手段探测暗物质
瓦哈拉院士是世界半导体领域最高Q值纪录保持者。因将频率梳用于外星探测,他获得NASA成就奖。
他将频率梳比作瑞士军刀:“它能够帮助你实现太多的应用,包括探测,数据传输,还有光学时钟和光学频率的合成器等”。
他介绍,频率梳原则上可以对人类在外太空当中不同行星的运行轨道进行成像,同时还能帮助人类实现对于重力波及暗物质的探测、构建GPS系统等。“如果可以构建起一个探测器,我们可能真的会改变对暗物质探测的前景”。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顾敏:
希望最新光存储技术用于光谷
顾敏是双光数超分辨率成像解决聚合物光学衍射极限的世界第一人。他的工作成果之一,就是提高存储的容量。
据了解,现在的大数据中心为满足PB级容量需求,一般用电或磁存储媒质组成庞大的阵列,不仅占地大,还高能耗、高碳排放,且一般只有三到五年寿命,就需要重新存储。
顾敏致力推动的光存储技术,最显著特性就是绿色节能,并拥有超过500年的超长记录存储寿命。
“我相信通过不断更新和优化技术手段,很快能应用到中国的产业当中。”他提到,特别希望这一技术应用在以光闻名的中国光谷。(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