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全面推广实施“民呼我应”
近日,从武汉市“民呼我应”改革现场观摩培训会获悉,自武汉市江岸区、武昌区开展“民呼我应”改革试点工作以来,两区不断探索为街道放权赋能,均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此项改革正向全市推广实施。
武汉市的“民有所呼、我必有应”试点工作机制,简而言之,就是由民呼我应指挥中心对接微邻里、城市留言板、市长专线等平台,群众事情报来,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信息就派给相关部门,限时办理和回复。
过去,市长专线、网上群众工作部、社管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各自运行,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企业分散在各个部门,回应和处理各类问题诉求,主要是被动接受投诉,再自上而下层层转办,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优化。
“民呼我应”紧盯痛点难点问题,全方位优化“呼”和“应”的服务体系。武汉市依托社管平台,统一建设了服务群众、基层和企业的后台系统和前台端口。其中,后台系统,就是全市统一的“民呼我应”信息化服务平台;前台端口就是“一号”(12345市长专线)“一网”(城市留言板)“一微”(武汉微邻里)。至目前,江汉、汉阳、青山、洪山、东西湖、江夏、新洲、东湖高新、武汉开发区等9个区已培训并开始平台运行。截至10月28日,汇集“一号一网一端”案件303.6万件。
力求街道“呼应”改革取得突破,武汉市健全“一轴多网”的立体化组织体系。“一轴”细化“市—区—街—社区”四级党组织责任清单,强化党组织的组织力和领导作用,上下联动发挥党建“主轴”作用。“多网”拓展区域化党建,探索组建区级党建大联盟,与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形成三级区域化组织体系,规范各级党建联席会运行机制,落实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制度,推动各级党组织与辖区单位、部门共建共享,织密各层级组织网络。
深化街道改革,建强治理“中枢”。按照“一权一策一机制”,出台政策文件和操作办法,逐项落实街道任免建议权、决策话语权、统筹调度权、考核评价权。结合区级机构改革,理顺区直部门与街道之间的职责边界。由街道统一指挥协调重点部门派驻执法力量、相关部门报到执法力量,执法力量的工作考核、绩效奖励与街道捆绑挂钩,实现区属、街管、街用、街考。采取下沉事业编制或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充实工作力量。
突出减负增能,做实社区建设。建立社区事项准入制度,从源头上精简社区工作事项,让社区党组织集中精力领导治理、服务群众。创新社区党组织领导自治、法治、德治和服务群众的载体,增强社区党组织动员群众的能力、培育社会组织的能力、组织社区服务的能力。以综治网格为基础,将上级部门在基层设置的各类责任区、工作区等工作单元,整合为综合网格,作为社区以下的治理和服务单元,变“部门网格”为“综合网格”。(湖北日报记者汤炜玮、通讯员董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