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健康中国”的壮健图景
原标题:勾勒“健康中国”的壮健图景——第九届中美健康研讨会侧记
这些年来,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哪些变化?“健康中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11月2日,在第九届中美健康研讨会上,不少信息、观念让人耳目一新。
慢性病死亡率上升
目前,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3亿左右,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6.6%,慢性病医疗费用占居民医疗费用的比重接近70%。2016年,慢性病直接医疗经济负担达2.5万亿。
据统计,2017年造成寿命损失前三位的疾病依次为:脑中风、缺血性心脏病、肺癌。与2007年相比,脑中风上升21.8%、缺血性心脏病上升43.9%、肺癌上升50%。由此可见,10多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行为方式、自然与社会环境变化等因素,疾病死亡谱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慢性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更需要面对的是,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65岁及以上1.67亿,占11.9%。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给慢性病防治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世界银行预测,今后20年内中国慢性病的发病人数会增长2至3倍。专家们一致认为,慢性病防治需要连续、相互衔接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
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卫介绍,我国现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医疗机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优质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间配置不均衡;缺少衔接协作、碎片化等。
2010年至2018年,三级医院入院人数增长200%,三级医院床位数增长141%,执业(助理)医师只增长133%。从2007年到2017年,总床位数增加117%,其中,基层机构数量增加6.2%,床位数增加80%;医院增加56.5%,床位数增加129%。此外,卫生技术人员相对不足,基层尤其薄弱。从2007年到2017年,基层卫技人员数增加54.7%,医院增加103.4%,基层占比在减少。区域间优质资源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跨区域就医情况。
目前,各国都面临着老龄化、慢性病带来健康需求增加和医疗费用不断攀升的挑战,以人为本一体化服务理念和体系模式,成为各国共同的应对之策。世行世卫倡导,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模式,旨在以病人和基层社区为中心,提供及时、全面的一体化服务:要在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立联系,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的核心(入口)地位,以团队为基础的人口健康责任制,加强卫生信息化应用,改变以医院为重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患者参与和自我管理。
为此,应合理划分区域,确定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分类,均衡资源布局,补短板,强弱项,增能力。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高区域资源均衡性;加强慢性病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短缺机构建设,补齐短板;加强县医院建设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加强社会办医,扩大卫生资源,提供多层次服务。
转变理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构建优质高效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是转变发展理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从治疗为中心转向健康为中心,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服务,实现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养护结合,让群众少生病、少生大病、不生病。
傅卫说,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的基础性、系统性的制度设计;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卫生系统绩效、促进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是适应疾病谱改变、提供全程连续服务、强化疾病管理的重要载体;是适应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为此,公立医院转变发展理念: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从设施建设转向人员激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保障居民健康,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健康管理、康复护理、上门服务的主要平台,让分级诊疗的有序就医格局逐步形成。同时,以家庭签约服务为入口,组织团队签约,建立健康“守门人”制度。
专家们表示,“健康中国”还应加强医学科技融合发展,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技术和诊治手段、创新药物研发,有序推进新技术转化和适宜技术应用,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医院创新服务模式,建立智慧医院,延伸优质护理服务、拓展药事服务到基层,探索公共卫生服务的融合发展,形成医院与基层、医疗与医保、医疗与预防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形成贯穿上下的一体化服务全链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曾莉 通讯员 杜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