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体系建设
原标题:武汉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体系建设 让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花开童年”
保障儿童权益,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关系国家未来。2019年7月,乘机构改革东风,武汉市民政局成立儿童福利处,负责孤弃儿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困境儿童等工作。
截至9月24日,武汉登记在册的困境儿童共有10509人,留守儿童7454人。作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城市,武汉正通过政府部门联动、链接社会资源等方式,推进未成年人社会救助保护体系建设,使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能“花开童年”。
百名农村困境留守儿童获“一对一”帮扶
8月22日,武汉市“城市微光相伴成长”行动启动。100家社会组织、100位社工代表与100位困境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定点帮扶。
行动为期两年,对全市经专业评估为一级到三级风险的100名困境留守儿童实现“一对一”精准对接。行动期间,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将利用节假日开展3次探访慰问活动,并帮助困境留守儿童完成1个至2个微心愿。
9月23日,武汉市民政局“城市微光”项目社工董子宁与另一家社会组织的社工尹进飞对接,简单介绍了新洲区12岁男孩林小军(化名)的情况。2016年,董子宁开始帮扶林小军,并了解到,小军上课从不回答老师提问,也不交作业,孩子们都说他是个“哑巴”。小军爷爷告诉董子宁,孩子两岁时父母就分居了,母亲每次回来都大吵大闹,索要本属于一家三口的低保费,小军的性格因此变得越来越内向。在走访中,董子宁给小军送文具、衣物,大半年后终于听他说了声“再见”。在董子宁的引导下,小军性格逐渐开朗。
武汉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城市微光相伴成长”行动旨在进一步织密市、区、街、村四级儿童关爱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过去只有两个社会组织及董子宁等11名社工负责实施‘城市微光’项目,力量薄弱,100家社会组织的100名优秀社工可‘一对一’帮扶,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花开童年”
9月10日,江夏区舒安小学举行“彩虹桥儿童之家”揭牌仪式。这是继新洲区旧火车站社区“留守儿童家长学校”、黄陂区大谭小学“爱满荆楚留守儿童之家”后,武汉第三个留守儿童之家。
江夏区舒安街属全市22个贫困乡镇之一。彩虹桥儿童之家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而设立,武汉市未成年人救助中心资源整合社会力量,采取“社工+志愿者+留守儿童”关爱模式,让社工和志愿者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亲情陪护、才艺培养等服务,对思想偏激和心理需要矫正的留守儿童及时干预,让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不再“留守”,也能“花开童年”。
留守儿童王玉姣说,她的父母长期在广东打工,爷爷奶奶难以对她的课程进行辅导,现在学习上有问题可以找社工帮忙了,非常开心。
武汉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希望以留守儿童之家为支撑,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提供综合服务,把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进一步拓宽未成年人保护面
武汉市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全市共有散居加集中供养孤儿731名,其中儿童福利院(集中供养)约500名。武汉市给予散居孤儿每月1560元的补助,给予集中供养的孤儿每月2500元的补助。此外,武汉市民政局每年还拨付资金140万元,聘请社工对全市散居孤儿和困境儿童进行心理慰藉、关怀等帮扶行动。
武汉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明年,武汉市有望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拟对父母双方均符合重残、重病、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联情形之一的儿童;或父母一方死亡、失踪或查找不到,另一方符合重残、重病、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联情形之一的未满18周岁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加强保障,进一步拓宽未成年人保护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磊 通讯员 戴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