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留学生讲述所见所闻满满都是自豪感
原标题:武汉留学生讲述所见所闻满满都是自豪感 “中国”在海外成高频词
黄滕菲在巴黎与国旗合影 本人提供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长江日报全球拍记者连线了身在法国、英国、美国的3名武汉留学生。他们纷纷表示,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让每一个留学生与有荣焉。中国新年、窗花、生肖、共享单车、中文报纸、汉语考试……越来越多“中国元素”出现在外国城市。他们越来越感受到中国在外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好感度大幅提升,满满都是自豪感。
在法武汉留学生黄滕菲:
“新四大发明”让国际友人惊叹
“我在法国巴黎留学已有近两年时间,现在在欧洲高等商学院金融管理学专业学习”。黄滕菲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从小到大都在武汉念书,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初到巴黎时,很多方面都让她不适应。“我比较喜欢吃辣,特别是夏天,爱吃油焖大虾,早餐也是喜欢热干面或豆皮。但在这里,很少能吃到辣味”。
国庆节即将到来,她在心中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送上祝福,也为祖国的飞速发展深感骄傲。
外国同学聊得最多的是“高铁”“扫码支付”等
黄滕菲告诉长江日报全球拍记者,刚去巴黎时,由于对交通路线不太熟悉,她选择利用共享单车出行。当看到巴黎大街小巷停放着和国内一样的共享单车时,她倍感亲切。“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网购’是外国同学和我聊得最多的关键词。中国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大家有目共睹”。
黄滕菲说,在武汉,她已经习惯了无现金支付,钱包里几乎没有现金,用手机扫描支付宝或微信二维码是最常用的支付方式,甚至还可以扫脸支付。但在巴黎,只有少量商店支持扫码支付,大部分支付方式还是使用现金和刷卡。“在可以扫码支付的商店,我结账通常都比外国同学快,需要等他们找零或输密码,这让我感觉挺骄傲的”。
外国室友成“华为粉”并求代购
中国生产的手机在巴黎很流行。走在路上,黄滕菲常常会看到有人拿着华为手机拍照。“同学聚会时,他们发现我的华为手机拍照效果好,合影就都用我的手机。”黄滕菲说,“我的室友贝尔特自从用华为手机拍照后,就成了‘华为粉’。2019年回国,贝尔特还要我在国内帮忙买几部华为手机。华为手机在国外的售价比在国内贵不少,贝尔特想买来送给她的男朋友。”
黄滕菲告诉记者,祖国的强大给了她底气和安全感。她会给外国同学介绍中国的高铁,介绍家乡武汉。特别是说到李娜也是武汉人时,同学们都兴奋不已。她相信,将来会在巴黎看到更多中国元素。她也期待自己早日完成学业,学成归来。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个月回国时,黄滕菲特地将一面国旗放入行李箱。想到国庆节不能在父母身边度过,她稍有失落,但她说:“只要看到五星红旗在身旁,我的心就安定下来了。我在这里,为祖国骄傲。”
陈佰彦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门前与国旗合影 本人提供
在英武汉留学生陈佰彦:
汉语成伦敦中考高考备选科目
2017年,陈佰彦本科毕业。通过国家汉办的选拔后,她作为孔子学院教师志愿者来到英国。“第一年主要负责伦敦的小学教学,其中两个月在初中和高中上过课;第二年就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的阳光学校,教大使馆人员的小孩语文和数学”。
英国家庭为学汉语订阅中文报纸
在伦敦,汉语学习氛围很浓厚,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让陈佰彦最意外的是,汉语还是伦敦中考、高考的备选科目之一。
“就英国中考而言,学生可以自行选择5至6门科目提交分数,只要报考的高中认可就行;高考则还要看对应专业的要求。”陈佰彦说,“很多学校都接受学生提交汉语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指标,其中不乏知名学校。汉语考试还分为好几个难度等级,供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选择。我在学校听到一个小男孩说,他中考不打算考历史,而是考汉语。”
在教过的学生中,有一对堂兄妹令陈佰彦印象深刻。一般而言,英国以小家庭为主,近亲之间交流并不太多。但是,由于同校不同班的乔治、安娜兄妹俩一起上汉语课,两个家庭之间的交流也频繁起来。“他俩甚至约好把汉语当作秘密语言,如果有什么不想让父母知道的事情,就用汉语交流”。乔治告诉陈佰彦,他在课堂上写的毛笔字都会在家中挂好。父母为了促进他的学习,还特地订了一份中文报纸。陈佰彦说:“春节期间,乔治的父母会将零花钱包在红包里交给他,有模有样的,特别有意思。”
伦敦人爱过中国新年、喜欢中国生肖
中国新年,也是伦敦人民的一件大事情。农历正月初一,整个伦敦张灯结彩,随处可见火红的灯笼。上午11时,浩浩荡荡的队伍从特拉法尔加广场出发,当地居民或穿起对应生肖的玩偶服,或装扮成年画中的人物,特别喜庆。舞龙舞狮也是他们喜爱的项目,红黄绸缎下面露出各色面孔,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如果正月初一是工作日,不少人宁可请假也要上街过年。许多公司干脆在这一天放假。“可以说,中国新年是除了圣诞节、复活节之外最隆重的庆祝活动”。在中国新年的一两周里,学校的各门课程都会以“中国年”为主题。比如,数学老师教算术时,会拿饺子举例子,让学生数饺子。
窗花、生肖也受到伦敦人喜欢。陈佰彦说:“英国人觉得小小的纸片,剪好打开就能成为精巧的图案,十分神奇。英国人特别喜欢动物,所以对生肖也很感兴趣。羊的叫声呀,猴的动作呀……得知自己的生肖时,不少人还会惟妙惟肖地模仿。狗是特别‘吃香’的生肖——如果英国人知道自己属狗,会特别开心地说,那代表自己忠诚、友善。如果属龙的话,他们会觉得自己和中国的代表图腾联系起来了,非常炫酷。”
在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学生迎新酒会上,张竞文(左二)和同学们与中国教授合影 张竞文提供
在美武汉留学生张竞文:
“了解中国”成为美国潮流
来自武汉的张竞文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经济学专业的一名新生。她对长江日报全球拍记者说:“我觉得,作为中国留学生,最自豪的时刻是走在路上会有外国学生主动用汉语跟你打招呼。课堂上,教授提到‘中国’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入学不到一个月,我感到‘无法融入’的担心是多余的,处处感受到‘了解中国’已成为潮流。”
校内有很多弘扬中国文化的社团
在寝室,张竞文的美国室友杰西会经常问她关于数学的问题,觉得“中国人数学都很厉害”。
走在校园里,张竞文能看到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斯塔东亚图书馆。这是一座专门研究东亚文化的图书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中文书籍,连县志、中国族谱都可以找到。
“这所大学学习汉语的选修课也特别火。”张竞文说,“有学长告诉我,曾有外国学生去参加汉语考试,发现学汉语的人太多,于是很担心因竞争太激烈导致成绩过不了关。”
最让张竞文感动的是,她发现学校有很多弘扬中国文化的社团,春节期间有春晚和时装秀。前不久,各种肤色的中外留学生还一起听相声、吃美心月饼,过了一个中式风格十足的中秋节。
张竞文注意到,这些社团和俱乐部主要由中国留学生组成,但是社团的名称、包括交流时使用的语言都是英语。“这是因为参加中国社团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如果我们一直用汉语交流,会担心外国学生觉得‘被排挤’。”张竞文笑着说。
经济学教授课堂上频繁提到中国
徐漫飞是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经济学专业大二学生。作为张竞文的学姐,她觉得,来美国这两年,最明显的变化是,外国学生对中国的兴趣变浓了,课堂上提到“中国”一词的频率变高了。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教授都在课堂上频繁提到中国。”徐漫飞说,“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重视。当教授在课堂上使用图表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变化、用中国经济体来举例时,是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时刻。”
2018年,徐漫飞在迈阿密大学求学时,还目睹了商学院请来腾讯一位副总裁开讲座。“当时,报告厅人山人海,很多外国学生都慕名而去,来分析网络时代发展和来求职的因素都有”。
“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愿意主动与中国人接触的外国学生也变多了。”徐漫飞说,“有一次,我走在校园里,被一个完全不认识的外国同学打招呼。对方用汉语说道:‘你好,我正在学习中文。我上个暑假去上海交流,觉得很有趣。’虽然对方的汉语说得有点磕磕巴巴,但能讲出这几句话,我觉得对方已经挺厉害了。于是,我也用汉语回复:‘你好,很高兴你去过中国,欢迎你下次去找我玩。’”(长江日报记者徐佳 占思柳 吴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