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新农民”的田间变革
当阳市农业丰收场景。(视界网 王宇新 摄)
正是农忙时节,当阳市草埠湖镇一望无际的农田里,只有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作业,却不见“倍儿忙”的农民。“如今,我们实行了规模化经营,有了大量的机械化投入,就算是秋收,也没那么忙了。”草埠湖镇楚湖村党支部书记、褚家湖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邢汉生说,合作社实行品种、肥料、种植、管理、收获“五统一”,帮助村民耕种管收。从2015年至今,该社累计托管土地近1.5万亩,流转土地5000余亩,亩均收入近千元。
近年来,当阳激活农业生产各种要素,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26家,创造了全国商品粮基地建设示范县(市)、中国椪柑产业龙头县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等系列荣誉,推动一场田间地头的效率变革,种植养殖的新方式、新品种、新业态不断涌现。
农民“保姆”催生小田变大田
“我就是农民的‘保姆’,你没时间种地,我帮你托管,从种到收,不用农民操心。”邢汉生说。“我家有5亩地,以前自己种一年下来,不算投工总收入也就两万块钱。”楚湖村村民谭士权说。
邢汉生成立种植合作社的当年,谭士权就将自家的收割机、土地及现金折合20万元入了股,从2011年至2018年共领取分红80余万元。谭士权怎么也想不到,自家的田给合作社种,收入还增加了。“小田变大田,机械化上去了,水、肥、管理等高标准改造上去了,亩产收入增长20%以上。”邢汉生说。
近年来,当阳市加大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使原来的分散经营、单一管理模式,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如今,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在沮漳大地涌现出来。截至目前,当阳共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26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046家、家庭农场528家,粮食种植面积达125.12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5.52万亩,林果种植面积36.8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2.94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5.12万亩。
2019年以来,当阳种植养殖面积和产值双双稳中提升,通过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让农民共享现代农业发展的增值收益。
“职业”农民把土产变特产
两河镇地处沮漳河冲积平原,是鱼腥草生长的绝佳环境,这里生长的鱼腥草因为根茎粗细均匀、根白脆嫩、须少口感好等特点,受到青睐。
起初,农户自己在家凉拌吃,“权当普通野菜吃。”然而,在两河镇群丰村蔬菜经纪人石明成的眼中,这个土产其实是“黄金草”。“1998年,往发到贵州的运菜车上扔了两麻袋鱼腥草,误打误撞地打开了贵州市场。”20年来,石明成不断扩大在两河镇的种植规模,目前该镇鱼腥草种植面积达1.2万亩。“毫不夸张地说,贵州市场上的鱼腥草90%出自我们两河。”石明成称,“1亩地可以产9000斤—10000斤,现在每斤1.5元,有时会更高,去年从我手上卖出的鱼腥草就达1.5亿元。”
像两河镇鱼腥草一样,过去散落在当阳的土产,在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上,走出一条“特产”路径。如今,玉泉仙人掌茶、双莲荸荠、双莲鸡等特色产品,正形成“一镇一品”的格局。仅两河镇“长坂坡”大蒜,种植面积达3万亩,成为湖北省最大的大蒜集散地,年产大蒜1.2亿公斤,产值3.6亿元,带动9000多农户。
当阳市积极发展壮大粮油、林果、畜牧、蔬菜、水产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品牌建设农业强市。目前,当阳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三品一标”产品5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5个、绿色食品14个、有机产品1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8个。(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 通讯员 汪运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