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鄂州市华容区武圣村三任支书话变迁

2019-09-19 10:59:47|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程茜

  原标题:武圣村三任支书话变迁——昔时“化工村”何以进入联合国考察视野

武圣村三任支书话变迁——昔时“化工村”何以进入联合国考察视野

  华容区杏福农业生态园建设已现雏形。该项目总投资10.8亿元,将集优质低碳生活区、生态农业集聚区、教育科技体验区、新型乡村旅游区于一体。目前,园区已吸纳固定农民工近500人,其中贫困户75人,全部建成后有望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创收5000万元以上。 (视界网叶雁翅摄)

  8月中旬,联合国人居署“2019乡村赋能国际创新嘉年华”调研组进驻华容区段店镇,对该镇武圣村等村塆进行考察。谁曾想到,10多年前,武圣村还是一个以红丹生产为产业支撑、生态环境一度堪忧的“化工村”。

  从全镇人均收入倒数第一,到名列湖北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变化如何开启?武圣村三任支部书记近日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村落跨越时代的蝶变经历。

  靠“红丹”生产挖得第一桶金

  “天晴一把刀,下雨乱糟糟。”陈才俊今年68岁,1987年接任村支书。他回忆当年全村穷困的情景时不禁唏嘘:“武圣村不务正业的人很多,人均年收入总排在全镇倒数第一。”

  怎么办?就地取材搞过竹编,也办过废棉加工厂,都仅仅解决温饱问题。陈才俊想起了返乡的技术能人江玉山,请他出山创建红丹化工厂。红丹是一种制作防锈漆的化学原料,起先是村集体试生产,然后不断扩大规模,随后相继出现了3家个体企业,“化工村”渐渐远近闻名。“高峰时,全村红丹生产的年产值逾千万元,税收由零上升至数十万元,每年上交村集体4万元左右。”陈才俊说。

  1998年陈才俊离任时,全村1800人有70%以上住进楼房,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他上任初期的200余元上升至1000多元。

  转型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

  陈竹林给陈才俊当了3年助手后接任村支书,时年50岁的他一干又是4年。

  起初,红丹化工厂里飘出来的粉尘并没有引起注意。可时间一长,村民发现厂周围的居民房都被染红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治理中小污染企业,3家个体企业首当其冲。

  随后一段时间,村集体的红丹化工厂实施封闭生产,不让粉尘外泄,但废水排放仍含重金属,污染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时绿色发展的意识还不强,村里有了钱,就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陈竹林说。村志载,2000年以来,全村开始修缮送水渠道。

  到了2005年,村里唯一留下的红丹化工厂也被勒令停产,全村发展何去何从,一度陷入困境。

  要致富,先修路。从2003年起,武圣村着力抓好通村和通塆的水泥路修建,当年修通了1公里进村路。“这个工作由数任村委会接力传承,现在村村家家通路,而且是高标准的水泥路。”陈竹林说,村民们出门再不用担心带一脚泥巴回家了。

  他还说,由于武圣村前些年的基础打得好,既有工业致富,又有农业保稳,该村在他主持工作后连续几年获评区、镇红旗单位。“过去向农民征税,现在把钱发到农民口袋里,这些年扶农见效很快。”陈竹林认为,国家政策好,近20年农村发生着深刻变化,乡村振兴逐步提上日程。

  绿色发展重筑产业支撑

  如今,走进武圣村,一派田园风光呈现眼前:村道曲径通幽,花草灌木簇拥,蓝天碧水映衬,庭院生机盎然。

  村集体红丹化工厂旧址已被改造成集办公、文体和休闲为一体的村民活动中心,还有休闲广场、生态停车场、党员活动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

  这些变化,53岁的陈新胜感触最深,他在2011年至2018年间担任村支书。

  陈新胜是在外创业的能人,返乡后为武圣村招商,先后建起7个花卉果木苗圃基地,总计流转1100多亩土地。2013年,台商创办的杏福生态农业园落户,整村流转土地又增加了1680亩。目前,全村青壮年劳动力或在基地、园区就业,或在外地打工。

  与之同步,村里的土壤、水、空气都成了保护对象。陈新胜介绍,村民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集中引导到生态池里处理,排出后的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而为整个生态池净化工作提供能源的是几块太阳能发电板,整个过程看不到污垢,闻不到臭味,不额外消耗能源。

  2015年,武圣村实现垃圾分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和水冲式厕所全覆盖,并获评“十大荆楚最美乡村”、“湖北省宜居村庄”等荣誉。正是在这一年,第一村民小组所在的竹林陈塆着手打造“农家乐”示范,并逐步推广至几个村塆,加快推进乡村旅游。

  “华容区正力争把武圣村等村塆打造成联合国人居署项目典范。”已经离任的陈新胜仍牵挂村里发展,他相信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将成为全村新的产业支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劲松 通讯员 曹彦)

  记者手记

  切实调动农民的主体意识

  陈姓是武圣村的大姓,三位村支书正巧都姓陈。应该说,经几代人持续努力,武圣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经成型,产业升级方向渐显势头,品牌影响初露端倪。采访结束后,陈才俊意犹未尽:“我还想强调一点,乡村振兴不能忽略农民群体的主体地位,要把他们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并释放出来,这才是由内到外的真振兴!”

  武圣村整村闲置荒地成片流转后,有的农民就近打工,有的农民带地入股或加入合作社。有了“农村四好公路”等配套设施建设,串联起沿线村塆的“一村一品”,农民家门口卖农产、秀民俗、做民宿,赚了人气,也聚了财气。伴随这一进程,当地政府在了解农民心声、知晓农民需求的同时,还替农民把好关:哪种流转更接地气、更贴近农村实际,什么样的合作模式更能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他们的长远利益是否能保持合理增长……这正是武圣村蝶变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戴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