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旅游涌现“本土群星”现象
原标题:21家景区中18家为本土企业家打造 黄陂旅游涌现“本土群星”现象
图为:黄陂木兰草原举办的“纵情夏日夜草原”活动,引来诸多游客。(资料图)
刚刚过去的中秋3天假日期间,黄陂全区共接待游客88.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5亿元,文旅经济再创新高。
位于武汉北郊的黄陂,近年狠抓全域旅游,打造全国最大的城市生态景群,最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该区还同时涌现出一个独特现象:全区21家景区中,18家为黄陂本土企业家回乡投资兴建。
一个区域内出现如此多的民营旅游企业,在全国也较为罕见。这一现象为何出现在黄陂?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黄陂多个景区,探寻原因。
好山好水引回归乡“能人”
黄陂,是武汉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远城区。最穷的山村,人均年收入曾不足千元。
穷则思变。黄陂充分发挥武汉近郊、天河机场所在地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把黄陂全域作为旅游目的地整体规划布局。
黄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木兰山,是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宗教名山;木兰草原,是华中地区唯一以草原风情为主题的5A级景区;锦里沟,是武汉土苗文化风情旅游区……此外,黄陂还积淀了殷商盘龙文化、汉魏木兰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等多种元素。
在区委区政府号召下,一批黄陂“能人”带着资金回到故里。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丰太集团董事长、木兰天池创始人曹江城。
曹江城出生于黄陂祁家湾,13岁离家打工,后来拥有自己的建筑公司。2002年,曹江城将赚下的1000万元,全部投到木兰天池风景区建设中。同年9月28日,木兰天池开业,迅速成为武汉市民度假的热门景区。
吴建顺,黄陂王家河聂家岗村人。2004年,他投资6000万元,在聂家岗5000亩荒山坡上,建起木兰草原。2007年4月28日,木兰草原开园。2016年9月10日,木兰草原挂牌新三板,成为全省首家跻身新三板的民营旅游企业。
在木兰天池、木兰草原两大龙头带动下,云雾山、清凉寨、锦里沟等一大批景区先后兴建。投资者,多是返乡的黄陂民营企业家。
亲商重商让企业扎下根
2016年初,黄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黄陂区迅速形成了全区创建工作“一盘棋”的格局,编制实施了《武汉市黄陂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20)》,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
三年多来,黄陂区累计投入200亿元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实现景区旅游专线车、旅游环线公交直通车全覆盖;建成区级全域旅游集散中心、15处旅游驿站、1000多块旅游标识标牌;累计建成A级旅游厕所158座,成为“全国厕所革命典型”。截至目前,黄陂区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一家(含4个景区),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7家,A级景区数量居全国区县前列。
“若没有区委区政府的重视,黄陂旅游很难发展至如今的盛况。”吴建顺说,如今黄陂境内,随处可见旅游交通标牌,为游客指示境内景区位置;黄陂区还大手笔改造了一批旅游公路,串联起各大景区,为全域旅游提供动力支持。他感慨地说,木兰草原曾是荒草丛生的丘陵地带,是出了名的讨饭村、空心村,现在在旅游产业带动下,当地居民的收入都有了大幅提升。“景区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其经济效益,能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曹江城之子、丰太集团总经理曹建表示,若论山水风景资源,黄陂远不如恩施、宜昌等省内地区;即使同新洲、江夏等远城区相比,风景资源也并不占优势。如今黄陂旅游的发展成就,是黄陂区政府携手众多民营企业一起在一张白纸上绘就。
乡里乡亲端上旅游“金饭碗”
2019年3月30日,野村谷景区开园,黄陂再添一景。野村谷董事长方大桥说,有木兰天池、木兰草原等景区的成功经验,黄陂本地企业家对发展旅游充满信心。“过去,黄陂也曾引进过外来资本投资当地旅游产业,却大多‘水土不服’。本地企业家都是将旅游当做社会产业来做,为后辈造福,不谋求快速见到效益,景区真正收回成本要靠第二代、第三代。如今,景区创业的二代们正开始陆续接班,他们的新思维,将为黄陂旅游增添新的动力。”
全域旅游靠农民参与、让农民受益。黄陂当地,吃起旅游饭的家庭越来越多,他们开展农家乐、商超等配套服务,或在景区就业,捧起旅游“金饭碗”。
68岁的张家榨村村民彭三先,2008年起在木兰草原旁开起农家乐,一家六口人经营的农家乐年毛收入超过100万元。她说,张家榨村35户村民,有32户办起了农家乐,“旅游让我们农民不用离家就能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
黄陂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该区引导鼓励农民就近就地涉旅就业、流转山水资源、出租转让闲置房屋、提供旅游服务、销售生态产品,全区共有36万农户吃上旅游饭,旅游就业贡献率为22%,涉旅农户收入达到全区农户平均收入的2倍到3倍,景区周边50个村成为最富裕、最美丽的山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磊 通讯员 邱舒 郑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