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十高铁枣阳站流淌汉风古韵
原标题:见缝插针“绣花”忙
斗拱、飞檐、坡屋顶。远观枣阳站,汉代冠冕样式的建筑,尽显千古帝乡的独特风格。这是来自山西太原中铁十七局建设者们的杰作,一群貌似粗犷的北方汉子,将枣阳站建得大气又不失精细。“这是黻纹、黼纹,那是山纹、龙纹。”项目经理冯毅指着山墙附近的花纹介绍。为了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体现一站一景,枣阳站在设计上从汉十二纹章中选取4种纹饰,作为主要装饰图案。装饰材料是玻璃与石材交替,突显古典与现代结合。
掐着秒表搞建设
8月19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枣阳站前,只见14万平方米的站前广场正在封闭施工,只能从一条9米宽的土路绕行。沿途看见旅客提着行李箱进出站台,翻斗车吊着钢筋小心转运,现场安全员不停指挥疏导。
“枣阳站是拆除旧站房在原址上重建,先修过渡站房,再修新站房。拆旧建新过程中,要求不影响火车站使用。”冯毅说,工程最大的难点是施工作业面窄,施工、火车站运行同步进行,施工干扰多,安全管理难度大。在站前广场没有施工时,施工材料可以在外堆放。站前广场由其他单位组织施工后,材料只能堆放在新修的站房内,作业面更加狭窄。
与跟火车运行抢时间相比,堆放材料的问题就显得“小儿科”了。在原来的铁路线区域施工,只能在没有火车经过的窗口期进行。经过多方协调,施工大多在后半夜,每周4次,每次仅2小时。“以前每天有52对动车经过,加上普速车和货车,共八九十对。”不仅要避开火车运行时间,土建、钢结构、装修、信息、电气等众多施工相互制约,需要细心协调组织,见缝插针进行,还要抢在列车进站前10分钟停工,确保人员安全。“真的是掐着秒表搞建设。”
旧火车站地下有电缆,要保列车正常运行,大型机械难展拳脚,临近铁路线一侧只能靠人工如绣花般作业。
小心上台阶,绕过二层的施工地面,记者踏上钢结构天桥,只见一辆列车刚刚进站,对面几辆铲车停工避让。据介绍,新建的天桥宽8米,长96米,重290吨,2次跨越铁路线共计25米。为了让天桥顺利跨线,施工人员先焊后顶,连续用3个窗口期才将天桥顶推到位。
每天都是工作日
枣阳站原为仅2300平方米的四等站,因地处鄂豫交界地,交通需求大,上座率高,2018年在施工期间仍发送旅客180万人,平均每天五六千旅客进出。改建后,新站建筑面积增至1.18万平方米,跃升为二等站,日发送旅客能力大幅提升。
在这里施工,真正的难点在新站施工、老站运行两不误,必须既保工程进度,更保障火车安全运行、旅客安全出行、工程安全进行,因此安全措施繁多,安全员也多。“我们有14名安全防护员经过铁路部门培训认证。施工中,一台车一个安全防护员。”
为了抢抓时间,施工方只能全天待在工地。“今天是礼拜几都不知道,每天都是工作日。”冯毅说,自2017年7年工程动工以来,累计回甘肃天水老家不到10天。“最亏欠的是家人。”项目党支部书记陈海龙说,工程开工后仅回家9天。自加入中铁十七局团队后,他长年漂泊在外,与儿子交流很少,父子显得生疏。儿子有事,总是先跟妈妈讲,让妈妈代为转告。如今,儿子也成了铁建人,在贵州工地,一家三口天各一方。
记者在工地采访时,项目副经理兼安全总监时磊的爱人小陈,带着几岁的女儿从太原赶来“反探亲”。原来,为了解决施工人员难与家人团聚的问题,中铁十七局建立了“反探亲”制度,请家属到工地探亲,交通、食宿费用全报销。小陈是铁二代,早已习惯了两地分居。她说:“只有铁二代,才更懂得、更理解铁建人,也希望社会上更多人理解铁路建设者的艰辛与不易。”“从8月开始,经停动车减少20多对,夜间施工期增加到6小时至8小时,为我们在10月20日完工争取了时间。下一步,我们要抢抓窗口期增多的有利时机,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地面、墙面装修施工,确保工程如期完工。”临别时,陈海龙仍然不忘工程进展,托记者代话:“让湖北父老放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徐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