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三局探索的“十堰模式”成全国地下管廊范例
项目技术人员在管廊开放日向市民讲解管廊相关知识 摄影 潘思名
国际在线湖北报道:近年来,除仙山、秀水、汽车城之外,湖北十堰的另一张“名片”越发亮眼:地下综合管廊。
地下综合管廊又被称为“共同沟”,是指在城市地下建设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并进行集中管理的大型综合性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有利于解决传统地下直埋管线所带来的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十堰管廊是全国首批试点、湖北首个PPP管廊,由中建三局投资建设。十堰管廊长44.5公里,概算总投资约50亿元。从2015年12月3日开工,到2017年12月22日启动试运营;从2018年8月20日全面运营,到2019年4月获取首笔付费近1亿元……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运作位于行业前列。财政部、住建部点赞中建三局探索的“十堰模式”——“山地城市集约化建设模式、生态敏感区绿色开发模式、老工业城市政企二元管线体系整合模式,在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中建三局抢抓十堰市成为湖北省唯一、全国首批10个管廊试点城市之一的契机,凭借十堰市火车站北广场等项目的品质履约及近年来的良好投资口碑,于2015年11月6日以中建股份名义在22家央企中脱颖而出,中标十堰管廊,抢占行业先机。
中建三局打通融资“肠梗阻”,先后获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45.25亿元的授信额度,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政府方沟通,合理规划提款规模和节点。截至目前,中建三局累计提款18.23亿元,平均融资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该局还制定系列“花钱”制度,优先使用注册资本金和中央财政补贴,及时协调9亿元中央财政补贴及时到位,及时足额支付进度款,确保工期进展。为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十堰管廊项目正加速推进全国首单管廊类ABS业务——十堰管廊资产证券化业务。
为实现“百年精品管廊”目标,中建三局组织集团化作战,施工高峰期现场3000人集结,400台机械设备同时运转,创造“1周1公里、产值1个亿”的“十堰速度”。十堰管廊项目在国内首次将分块预制拼装技术应用管廊建设,在建设大道、天马大道、浙江路等6.1公里路段“搭积木”建管廊,节省工期60%,减少70%-80%的建筑垃圾;为保护丹江口水库“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十堰管廊项目将14公里污水入廊,并巧借地势,利用现状地形纵坡,使污水在市政管网与入廊管道之间借助重力自由切换输送……此外,中建三局协助十堰市政府出台管廊管理办法、入廊行政管控办法、收费标准、绩效考核办法、运行维护与安全技术指南、运维实施细则6份政策文件,构建全方位的运营外部政策体系,填补湖北管廊运营政策空白,打造城市管廊行业运营的十堰样本。
中建三局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湖北省内首个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GIS、BIM等技术为支撑,在国内首次将《城市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应用于实践。该系统开创国内管廊平台化管理先河,获国家软件著作权。十堰管廊享有“全国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管廊”美誉。
中建三局探索的“十堰模式”入选财政部PPP项目示范案例、住建部《管廊施工技术案例》。凭借十堰管廊全过程、全产业链的投资、建设、运营能力和优势,中建三局在全国多地实施管廊里程突破300公里,向行业输出“中建方案”,在业内打响“中建品牌”,引领管廊行业发展。(文 邹青 潘思名 杨仁义 编辑 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