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楚天铸造第一村”直面转型
原标题:或关停,或拆迁,或提档升级——“楚天铸造第一村”直面转型
图为:神泵集团现代化生产车间现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整整一年间,葛店镇白浒镇村党委副书记赵勇一直忙于“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
自2018年8月起,全村100多家铸造企业或关停,或拆迁,或提档升级。环保高压之下,数百年的铸造业传统何去何从?“楚天铸造第一村”正面临转型抉择。
“富裕村”曾远近闻名
据村志载,白浒镇村铸造产业历史悠久,萌芽于明朝晚期,壮大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后蓬勃发展。1977年,村集体铸造厂生产的恒温阀配件被毛主席纪念堂选用,至今当地人还津津乐道。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村集体企业实施承包改制,这个毗临长江的古老村落,一时涌现88户私营铸造厂,白浒铸造品牌开始在全省乃至国内产生影响。
日积月累,不同规模的铸造企业汇集,最多时达100余家。除了老人和小孩,全村1000余名劳动力都从事铸造行业,外村也有近千人在这里打工,上下班时车流不断。“20多年前,白浒镇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有六七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赵勇说,该村铸造产业曾长期是全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当地还办起铸造工业园,聚集形成铸造产业群,多年来已培养并向外输送了近3万名铸造工。
而今,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提升,一大批中小企业的作坊式生产逐渐陷入困境,既面临市场淘汰,又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市场千变万化,“唯创新者立于不败”。同样从小作坊起步,少数紧追世界顶尖技术水平的铸造企业如神珑泵业、同方泵业等,脱颖而出。
“穷不思变”注定被淘汰
8月盛夏,位于白浒镇村的神珑泵业铸造车间内,数十台机械设备不停运转,数十位工人挥汗如雨。“用不了多久,这片占地上百亩、已有30多年历史的简陋厂房也要被拆除。”赵勇说,经分步整治,全村还有20余家规模以上的铸造企业在维持生产,按要求推进转型升级。
就在相距不到10分钟车程的葛店开发区内,神珑泵业为加工生产环节建起的标准厂房整洁明亮。走进办公大楼,大厅内摆放着外观崭新的高端泵业生产设备,侧墙则挂着“绝对不能因短期利益牺牲未来”的标语。“借环保整治之机,神珑泵业将彻底完成新旧生产模式的过渡转型。”年已70岁的董事长赵厚甫介绍说,尽管神珑、同方等龙头企业多年来紧跟顶尖技术步伐,不断推进提档升级,但“散、乱、污”仍是全村传统铸造工业面临的最大问题。“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穷不思变,被淘汰是注定的。”他分析说,这些企业只顾短期利益,不思考如何提升工艺,才有了如今因环评不达标最终被取缔的命运。
在村里,即将被拆除的同方泵业旧厂房,承载了这家企业30多年前从一家小作坊起步的记忆。如今,同方泵业已成长为国内真空和流体输送综合解决方案品牌提供商,常务副总经理饶家平表示,从铸造到制造再到智造,创新驱动是同方立足市场之本。
在废墟中谋划新生
事实上,早在2017年,赵勇便主动关停自家在村里经营多年铸造企业。1996年,他子承父业,独资创办光明铸造厂,“一直是小打小闹,不到20人的规模,年产值数百万元左右。”
“2008年金融风暴蔓延是转折点。”赵勇说,随着制造业陷入低谷,订单越来越少,村里和他一样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提档转型,很快失去竞争力,厂房空置,员工裁减,直至国家环保政策密集出台,被“最后一根芦苇”压倒。
面对新的形势,当前更让赵勇苦苦思索的是:数百年祖辈相传的白浒铸造手艺如何承袭?一个长期没有农业只有工业的“富裕村”该如何发展?
“是到了痛定思痛的时候了。”赵厚甫曾在白浒镇村当过6年村支书,18年前离职下海,他同样关心这片故土的发展:“要守住生态底线,尽快迈上绿色铸造之路。”
作为村里新一代引路人,赵勇已先行探路。就在停产期间,经多方考察,他投资引进了全村第一套数控设备:一台电脑、一名技术工人、两台设备,输入数据,铸件在封闭的状态下自动精准加工,无尘、无噪。
紧接着,村里几家铸造企业相继实现数控升级。赵勇同时还在琢磨,能否利用现有条件,就地改造,加入文创因素,在村里建一家铸造工艺工业博物馆。这个设想得到了赵厚甫和村里许多老铸造人的认同。
眼下,新的规划蓝图呼之欲出,白浒镇村正在一片传统铸造工业的作坊废墟中谋划新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劲松 通讯员 李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