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好医生”20载践行医者初心
原标题:健康江汉打造“医疗核心圈”“武汉好医生”20载践行医者初心
李三荣(左一)给同事分析患者病情 陈亮 摄
7月7日上午7时许,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甲乳外科主任李三荣的身影,已经在病房忙碌起来。休息日照常上班看病人,已经成为他多年的习惯。
从医20余载,今年45岁的李三荣始终专注于乳腺、甲状腺疾病的诊治和科普。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他,曾获武汉市劳动模范、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市“我心目中的好医生”等荣誉称号。他说:“践行医者仁心,就是我的初心。”
创新手段诊断精确至“毫米”
在诊疗一线,李三荣见证了国家医疗水平的两次飞跃。
1992年,李三荣在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读书。“当时的医院条件有限,输氧靠瓶装氧气,难免延误治疗。”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心供氧等医疗手段普及开来。
毕业后,李三荣进入武汉铁路分局汉口医院工作。“当时设备较落后,诊断胆管结石等疑难杂症仅仅依靠B超。”后来,CT、核磁共振等技术开始应用,1厘米的肺癌、肝脏上的微小病变都能查出来。
2013年,李三荣作为人才引进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感受到医疗技术的迭代发展。“现有技术甚至可对毫米级的乳腺癌进行预判。”去年,王女士因乳头溢液来院就医,李三荣创新性地利用超声立体定位及乳腺导管镜立体定位的“双定位”技术,发现其2-3毫米的乳腺癌病灶,及时进行保乳手术。“医疗水平的大幅提升,有利于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病人生存率,降低社会医疗支出。”
“亲切疗法”帮九旬患者克服恐惧
多年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方针,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医疗服务全过程。李三荣作为科室带头人,更以身作则,对待病人就像家人。“我们要感谢病人,是他们用生命在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
每当李三荣走进病房,病人都像见到老友般热情打招呼。“重大疾病对病人心理打击很大,只有不断鼓励,才能帮他们卸下包袱。”病友们称赞李三荣用的是“亲切疗法”。
今年4月,91岁的王奶奶因乳腺包块溃烂就医,被诊断为乳腺癌。家属一直犹豫是否手术,为此李三荣反复沟通,讲解治疗方案和手术利弊。在他主导下,内科、ICU监护、麻醉科等科室联合,从术前准备、术中监护、术后康复给病人全方位照料。手术前,王奶奶有些害怕,李三荣握着她的手反复安慰,让老人放轻松。术后,李三荣每天3次雷打不动看望王奶奶,鼓励她咳嗽、饮食、活动肢体。10天后,老人康复出院。
“下沉”社区推广医疗科普
每天,李三荣和他的团队都会进行数台手术,他在科室总是最早到岗、最晚离开。然而就算再忙,他仍会挤出时间,更新专业知识——每天阅读3-5篇文献,了解行业进展;回想手术过程,翻阅手术图谱……
去年8月,李三荣受医院委派,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肿瘤研究中心访学,系统学习了国外先进诊疗技术、科室管理模式、科研体系等。“目前国内医疗技术水平和国外持平,但科研理念还有待提升。”李三荣说,发展医疗水平要从教、学、研三方面下手。“一方面医院要加强医疗培训,请科研能力强的人来讲课;另一方面我也会力所能及多开展科研项目,培养新兴人才。”
“医疗水平的提升说到底是惠及百姓。”多年来,李三荣把“做科普”视为“治未病”的方式之一:建立微信公众号、QQ群传播医疗知识;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做好“传帮带”;“面对面”为社区居民义诊和科普;自编乳腺癌术后康复操……“从企业医院来到社区医院,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感谢红会医院提供的平台,让我能帮助更多患者和市民。”
【说跨越】
6月14日,武汉协和医院正式托管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至此,武汉协和医院将通过管理输出、技术帮扶、专家下沉、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升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服务能力,群众将更加便捷地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建设健康江汉,多年来,江汉区致力于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渐形成以武汉协和医院为龙头、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为主体、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的互联互通“1+1+12”紧密型区域医联体,打造“江汉医疗核心圈”,提高医疗辐射能力,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策划:中共江汉区委宣传部 撰文:曹欣怡 朱素芳 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