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迎来美好时代 奔向幸福生活
生活在江岸 幸福在身边
披荆斩棘70载,江岸区一路高歌,砥砺前行。
70年来,在时代变革中,江岸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生福祉,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用力、精准发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区高起点高水平做好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彰显滨江滨水生态特色,打造品质江岸。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深入推进“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改革试点工作,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打造全市中心城区首个“长江金岸青年城”。聚焦教育质量“一号工程”,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获批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教育现代化实验区。打造“互联网+居家养老”示范区,构建大健康服务体系,让群众享受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
生活在江岸,就像一首交响变奏曲,演奏着激情澎湃的新时代乐章。
江岸区澳门路段蜕变升级
环境面貌焕新颜 生活品质再升级
“身边环境美了,人心情好精神也好了!”劳动街道艺苑社区居民、70岁的张福钗和老伴住在园林大院宿舍,靠近解放公园,看着解放公园路一天天变得美起来,她笑得合不拢嘴。“跟以往比,现在的生活真是翻天覆地。”
她回忆,以前居住在一起的都是团结户,厕所、厨房都得排队等。“周围环境更不用说,路面都是沙子,哪有什么绿化。而现在,沙子路变身宽马路,眼前的公园一年比一年美。”她说。尤其2019年,小区实施立面改造后,老房子换新颜,“像是又住上新房子。”
沿江而立的江岸,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实施安澜、清洁、绿色、美丽、文明长江“五大保护行动”。2018年,全区承担的长江跨界断面水质、改善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污染治理、中央环保督察等5项市级绩效目标考核均位居中心城区前三。
回首城市发展轨迹,江岸不断拓展生态空间,努力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质。上世纪90年代末,江岸区提出向空地要绿、向江滩要绿、向空中要绿。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中,结合辖区天然江湖,改造建设了一批现代公园和街头游园。
2018年来,全区实施综合环境整治工作,全员参与、全域提升、全区推进,实施精准拆除、精致涂刷、精巧绿化、精美亮化、精品建设、精细整治、精心营销等七大行动,实现立面美化、景观亮化、道路洁化、生态绿化、水体净化。高标准建成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亮点示范片、解放公园示范片,城区环境显著改善,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江岸大力穿插建设口袋公园、社区绿道,见缝插绿,改造提升绿化220万方,新增绿化54万方。同时,重点推进水体驳岸整治、生态修复等配套工程,确保水清、岸绿、景美。
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老百姓诉求声声有回应
“一人走百步,不如百人走一步”,在江岸区百步亭社区,有着这样的说法。百步亭社区通过将党小组建在每个楼栋里,发挥社区群干和居民中的党员作用,凝聚起强大的力量。2013年,“百步亭经验”面向全国推广。
“百步亭经验”是江岸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岸区不断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7年,全区扎实推进“红色引擎工程”,为560个无物业的老旧小区提供“八保”服务,解决居民急忧难问题。
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江岸区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着力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调动基层各方力量,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2019年,武汉市启动“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改革,江岸区作为首批试点区,全面强化党建引领“主轴”,建立“民呼我应”信息服务平台,下沉工作力量,前移治理端口,确保群众企业诉求有呼必应、即呼即应、一呼百应、无呼也应。
前两日,二七街道联合社区网格员走访时,发现居民王婆婆重病在床,无人照顾,立即将情况上报至社区“民呼我应”工作站。工作站呼叫“呼应联盟”成员单位武汉市汉口医院,随即,医院骨科专家赶到婆婆家中诊疗,并安排老人手术,现在老人身体逐渐好转。还在恢复过程中王婆婆感叹:“现在的政府对老百姓真是有求必应。”
公共服务不断优化 居民幸福指数持续提高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让孩子家门口读名校
4月22日至27日,第45届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在俄罗斯彼尔姆举行,来自武汉二中的陈锐、朱天明、冯时分别夺得二金一银,且已被保送至清华北大。
江岸教育事业源远流长,品质一流。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79所,6所省级示范学校、13所市级示范学校。为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江岸区推进“学区共进”,采取“品牌共生”,实行“人资共享”,创新“发展共评”,让居民共享改革红利。据统计,2018年,全区优质教育资源率达83%。
养老插上互联网翅膀
老年人家中就可以享远程照护
在江岸区后湖街道东方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一面约30平方米的大屏幕上,可随时看到社区9户老人家中出入人员情况。通过这个屏幕,老人还可直接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进行视频连通,开展医疗问诊。这样的远程照护模式已在江岸多个社区推广开来。
2018年,江岸区加快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在全区落地实施,建成金桥汇社区等2家中心辐射式、东方社区等6家社区嵌入式服务网点,建成区级统分结合平台,实现居家老人安全、安康、安心的生活。
医疗资源下沉社区
居民“零距离”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现在看病不用排队,从家走过来几百米,蛮方便!” 2019年3月,全市首个三甲医院“联合病房”在劳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如今,居民钱小姣只要遇到身体不舒服,她就来社区医院就诊。“收费便宜、实惠,在这里住院,门槛费仅需200元。”
“联合病房”是江岸区在发展紧密型医联体,推进分级诊疗基础上,整合辖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的全新探索。近年来,江岸区不断构建大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布局,深化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提高家庭医生服务履约质量,推动医联体提质增效,引导分级诊疗常态化,让群众享受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
衣食住行变奏曲》》》
衣
“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纳纳是老三”,回忆起幼年时代,永清街道沈阳社区居民易为民清晰记得,自己的衣服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再补。“现在,家门口就是引领时尚潮流的商场,周边专卖店、大商场衣服琳琅满目,多得不知道怎么选。”说这话时,他一身白T恤衫、黑马甲、牛仔裤,让人看不出62岁的实际年龄。
老百姓穿着的变化折射出一个地区商贸业的发展变迁。“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易为民说。江岸区商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也实现着加速蜕变。
而后,江岸区不断顺应新零售等商贸发展新趋势,在交通便利的核心片区重视新商圈、新业态建设,大力引进高端综合商业体、专卖店、集合店等新型零售业态。
现今,武汉天地成为时尚潮流聚集地,集时尚餐饮、购物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壹方购物中心、永旺梦乐城金桥购物中心等相继开业,汉口城市广场大型商业体二期华丽升级,市民休闲娱乐再添多个新去处。
食
回忆解放前,江岸区居民杨焕民深刻地记得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1936年出生的杨焕民12岁就离家来汉打工,只为“挣口饭吃”。
新中国刚成立时,吃饭还得拿票券去换。杨焕民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一点凭票购买的鲜鱼和肉。“现在不同了,人民安居乐业了,生活无忧无虑了。”如今杨焕民和老伴两人领着每月8000元钱的退休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从吃不饱到吃饱,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健康,人们的物质生活经历着从贫瘠单一向丰富化、多元化转变的过程。
2019年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里,江岸区吉庆民俗街再次成为大批游客体验汉味美食的首选之地,老通城、四季美、汪玉霞等老字号店前每天排着长队。“不仅环境变好了,老字号的口味也丰富了很多,除了吃饭,还能在这里顺便听听小曲儿。”一元街道居民张先生说。
对于后湖街道居民彭哲来说,现在吃饭还有了很多新奇的体验。“家门口就是盒马鲜生,各种海鲜随时送到家,可方便了。”
住
“楼下就是幼儿园,步行1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商场。”站在自家阳台上,叶贞贤满足地说。
2013年,患重症的叶贞贤和家人在惠民居申请到一间53.84平方米的公租房,租金每月每平方米15元,室内橱柜、热水器、天然气等设备一应俱全。“租金便宜,环境也好,住在这里非常幸福。”
为让市民住有所居,江岸区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房源筹集新途径,不断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如今,江岸区住房保障惠及面日益扩大,基本实现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应保尽保”。
为吸引更多人才来到江岸、留在江岸,江岸区还筹集建设人才公寓。当前,正在规划兴建全市中心城区首个“长江金岸青年城”项目选址江岸区优质地段新荣片区,建设规模15万平方米青年公寓、超过30万平方米各项配套服务,建成后将给予大学毕业生以市场优惠价格租售。
未来,江岸区将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创新住房保障模式,形成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的保障性住房空间格局,让更多老百姓住有所居。
行
日前,四唯街道居民刘林开车去了趟阳逻,发现走新建的江北快速路比以往节约近一个小时,“真是太方便了。”他忍不住感叹。
近年来,江岸区交通建设如火如荼,变化日新月异。市政道路建设逐步由“骨架路网”转向“毛细血管”,新增道路总里程达到170余公里,路网密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随着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阳逻线等7条轨道交通线路相继建成,江岸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
截至目前,江岸辖区内共建成轨道交通51公里,站点30个,长江大桥3座,长江隧道2条,快速路环线3条,放射线2条。形成7条轨道交通、“三桥两隧”“三环两射”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策划:中共江岸区委宣传部 撰文:陈俞 祝丽芳 刘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