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大学创新教学方法 让思政课更有魅力
画面左边是牡丹花、仙鹤、祥云等元素,右边是雅典建筑、罗马柱和爱琴海花卉。这幅汉绣作品,是湖北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徐妍凭借自己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在思政课上完成的作品。
为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实效性,帮助大学生“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们下了不少工夫。近几年,他们引入微电影、慕课等“潮流新品”,通过“微课堂”“一点通”“时政我来说”等丰富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将广阔的社会现实纳入视野,探索思政课上所讲授的理论,努力做到真学真信真行。
“微课堂”让学生脑洞大开
“我特别喜欢提问环节,同学间思维碰撞,启发我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学生周思佳说。“分析时事,关注社会,对理论理解更深刻,促进了专业学习,还增进同学间友谊。”大学生王章朋说。
他们谈论的,是同一堂思政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别于传统课堂,该课程主讲老师彭贤则、华倩设计了别出心裁的“微课堂”环节,邀请学生紧扣教材内容,上台讲“十分钟”。全班同学自由组队5人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协商主题,明确分工,一起准备。
在课堂展示环节,小组的主讲人登台努力展示团队的集体劳动成果,其他4位成员则作为“亲友团”坐在教室前排力挺队友。展示时,允许大学生们脑洞大开,可以演讲,表演一段话剧,也可以拍视频、微电影等。华倩说,大学生们思维活跃,有些创意、点子,甚至超过了教师。
一学期下来,学生们课堂展示的主题丰富多彩,有的关注养老,有的关注精准扶贫,从电视热播剧谈到工业进程,从“中兴事件”梳理中国芯片发展脉络,从刑事案例折射法制变革之路。主讲教师彭贤则说,“微课堂”围绕思政教材,结合学生关心的时政热点展开研讨,不仅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而且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了解当今中国与世界,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融合。
让学生也上讲台
“思政理论比较枯燥,对自己以后就业帮助不大。”“缺乏趣味,听起来难免昏昏欲睡。”这是一些大学生曾经对思政课的简单认识。
为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湖北工业大学教师熊威在主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进行“时政我来说”教学改革。每周一次课,每班一位同学,每位5分钟,由教师把关选取当前热点话题,结合课程内容与自己兴趣,重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以前思政课上常见低头族、逃课族、昏睡族。熊威说,把讲台让给学生,让“课堂飞一会”,改革后,课堂的抬头率显著提高,学生们对思政课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关注国家、社会、身边发生的事情,同时锻炼在公共场合的发言能力,学会理性看待各种网络舆论。同时,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了解,这也是一种教学相长。
此外,该校严雄飞、冯旺舟等老师在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引导学生围绕某个具体的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并收集资料,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在教师的评析后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一点即通”,消除学生内心的困惑,实现知行合一。
“大思政格局”逐步形成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学锋介绍,目前学院有专兼职教师110人,承担全校5门思政课,本学期涉及1014个班级,30126人次。湖北工业大学是全省思政学科的试点高校,也是省级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
目前,该校“大思政格局”逐步形成,除思政课专职教师外,校党委书记、校长,各学院书记、院长都走上讲台参与讲授,学生人人必修思政课。每位校领导每年坚持到思政课堂听课两次以上,有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在4门主要思政课基础上,学校全面开设《形势与政策》并纳入必修课程。在学校的优秀典型课堂评比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成为大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联合该校电气学院,打造“励志君”网络平台,推进思政课“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克勤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坚持问题导向,从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培育名师,打造名课,建成工科高校中思政课名校,努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龚雪 通讯员陈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