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结核病报告发病数持续下降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武汉两江四岸的楼宇同时“披”上一抹鲜亮的红色,灯光秀滚动播放“为结核病点亮城市的红”“Light up for TB”“终止结核病 END TB”“终止结核 It`s time!”等宣传语。据了解,此举是为了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在2018年联合国大会上发出的邀约——点亮一座红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以引起全世界关注结核病的破坏性影响。
2019年的3月24日是第24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2018年,武汉市登记新发结核病人5952例,这是结核病报告发病数自2005年起,首次下降到6000人以下。其中,大学生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最为集中,为结核病防治的痛点和难点。
报告发病数首次下降到6000例以下
武汉市结核病管理控制办公室主任李月华介绍,2005年武汉市建立了完善网络疫情报告体系,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市结核病防治情况。数据显示,2005年武汉市总人口801.36万人,登记新发结核病人7399例,发病率约为92.33/10万。此后,随着结核病防控力度加大,报告发病数逐年递减。去年,武汉市登记新发结核病人5952例,按照总人口1089.29万人计算,发病率约为54.64/10万。
与过去相比,结核病发病出现一些新特点,表现为学生族和65岁以上老年人两极增多,中青年患者减少,在年龄分布上呈现出“哑铃形”结构。李月华主任分析:学生结核病发病率升高一方面与学业紧张、锻炼减少有关,另一方面与青春发育期内分泌变化有关,极易感染;老年人本身为结核病高危人群,在全市推行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后,更多的潜在患者得以发现。
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党委书记王卫华介绍,2018年武汉市结核病防治取得三项重要成绩,首先,发现和治疗近6000例病人,为其中5000多例符合政策的病人提供了免费治疗;其次,实现了每个区设置一个结核病定点医院,这项工作由市肺科医院负责技术指导和验收,市卫健委审核批准,成熟一家批准一家;再次,将新药“贝达喹啉”引入武汉,为耐多药病人带来新的希望。“对结核病患者来说,看病更近了,花钱更少了,治疗手段更多了,覆盖面更广了”。
学生仍是结核病防控的“痛点”
16岁的小夏就读于青山一所中学,是一名高二年级学生。2018年12月,小夏因咯血5天到武汉市肺科医院就诊,检查确诊为肺结核。
按照武汉市学生结核病管理办法,对患活动性结核病的学生必须执行严格的休复学制度,以免造成交叉感染。按照《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要求,其中初发普通菌阴肺结核患者,至少要完成4-6个月治疗才能返校。看到一纸休学证明,小夏眼泪唰唰往下掉——她是最后一届文理分科的学生,一旦休学就面临理工科目从零学起的囧境。为了能顺利参加高考,小夏买来各种复习资料和在线课程,决心在家养病期间,功课也不落下。
武汉市肺科医院结核科副主任医师李佺介绍,如今科室每月接诊学生结核病患者30例左右,80%的患者是在体检时发现,每年2月、9月两个“开学季”,是学生结核病确诊的高峰期。
他介绍,学生结核病有几个典型特征:首先,高度的聚集性,集体生活使得学生结核病更容易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有流行病关联的患者达到一定数量,极易构成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学校和社会的恐慌局面;其次,武汉市学生结核病患者当中,17-23岁是高发年龄段,且大学生占比超过八成,普遍存在生活作息不规律的情况,男生多于女生;绝大多数孩子面临着高考、就业等重要人生节点,休学对学业影响较大,孩子们心理焦虑甚于普通病患。
李佺医生提醒,学生族预防结核病应保持规律作息、均衡营养,发现结核病及早干预治疗。为了孩子们的前途,学生结核病患者治疗期间可以进行学业上的努力,但一定要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单病例预警”不放过一条“漏网之鱼”
截至2017年,武汉市共有在校大学生118万,是全国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由于学生高度集中的特性,使得学生结核病防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结核病防治的重点和难点。
武汉市结核病管理控制办公室主任李月华介绍,我国针对“3—24岁”或人群分类为“学生”和“教师”的肺结核报告病例,采取“单病例预警”制度,旨在加强学校结核病监测工作,最大程度上避免疫情扩散。打个比方,硚口区某三甲医院感染科发现一例疑似学生结核病患者,接诊医生第一时间通过传染病报告系统进行登记,信息具体到院系和班级。完成信息登记后,硚口区、武汉市、湖北省三级疾控部门都看得到,由区疾控工作人员负责病人的跟踪随访直至病愈。
武汉市肺科医院、市结核病防治所院长彭鹏介绍,考虑到学生结核病一旦发生,很容易出现聚集性疫情,国家和省、市出台《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通过加强新生入学体检、出台休复学管理规定、免费提供学生结核病筛查PPD试剂、结防知识进校园等措施,将学生结核病防治“关口前移”。
他介绍,在学校校园,每发现一名学生患病,结防机构便要按照技术规范,对同寝室、同班的学生进行免费筛查,平均围绕一名学生患者需要筛查30人。按照每年接诊500名学生结核病患者计算,市肺科医院每年提供免费筛查超过一万人次。
引入新药为绝境病人带来希望
耐多药结核指对两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和“利福平”均产生耐药性,目前全球新发病人60万人,1/4集中在中国。这也是武汉市结核病防治的又一重点。
武汉市肺科医院副院长赵俊介绍,耐多药结核的治疗需联用5—7种抗结核药物,而全球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便再无新药问世,一旦患者在为数不多的结核病治疗药物中无法形成有效的组方,便面临着治疗的绝境。多年来,武汉市肺科医院对200多名绝境中的病人保持跟踪随访,最终只有半数病人等到了新药问世。
2016年年底,由美国强生公司研发的抗结核新药“贝达喹啉”,获得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通过“抗结核新药引入和保护机制项目”(简称“NDIP”项目),以捐赠形式提供给中国患者使用。去年8月,武汉市肺科医院成为全国首批16家试点单位之一,也是湖北省唯一一家。
“新药问世,意味着我们多了一种对抗耐多药结核的手段,但如果不能很好地使用,很快就会再次出现耐药现象。”赵俊副院长坦言,“NDIP”项目旨在延长新药的生命力,让它在临床发挥好作用,同时为其他新药引进国内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为了用好来之不易的新药,武汉市肺科医院要求医生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才能开具处方。医院组建起包括分管领导、医生、护士在内的10人团队,对入组患者进行评估,确保将其用在最有需要的患者身上。
截至目前,湖北省共有42名耐多药结核患者入组,其中9名患者完成疗程,首位受益者已回归家庭开始居家治疗。2018年11月,武汉市肺科医院被确立为“NDIP”项目五个全国性示范中心,具体负责南京、太原、青岛、合肥四家试点单位的技术指导工作。(长江日报记者武叶 王敏 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