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水乡:生态修复工程变身全域旅游品牌项目
原标题:生态修复工程变身全域旅游品牌项目——天河水乡:一个美丽的“意外”
图为:春光里的天河水乡。(视界网 徐军 摄)
几年前7.5万元卖掉的老房子,如今开价15万都买不回来。
这件事,发生在十堰市郧西县天河坪社区七组——如今改名叫羊家村,村头一个硕大的马头山羊塑像,村里一排排白墙黑瓦传统民居,十几家以羊为主题的农家乐每到周末就忙得不亦乐乎。“自从建了景区,生意一下子火起来了,房价都涨啦!”阮玲莉没能买回自家老屋,只好租了一间,经营羊肉汤,这个冬天生意火爆。
她说的景区,是郧西县重点打造的旅游项目“天河水乡·七夕画廊”,而最初,这个项目其实是一个水生态修复工程。
找准目标 老工程华丽转身
天河是郧西的母亲河,发源于陕西,穿县城而过,至观音镇天河口汇入汉江。
郧西曾有众多化工企业,最多时有黄姜加工厂40多家。“加工黄姜产生大量废水,污臭不堪,无法分解。天河沿岸滥采砂石,到处是荒滩、污泥和垃圾。”老郧西人徐军说。
2014年,湖北省水利厅选取13个县市为省级水生态文明试点,郧西入选。2015年,天河生态修复启动。“当时叫天河下游水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河道疏浚、坡岸整治、沿河复绿等。应当说,按最初设想,这就是一个水利工程。”郧西县水利局局长许庆东说。
工程进展很快,但干着干着,问题来了。“工程方案中,有建设景区的内容,可究竟要建成什么样的景区?是面向县城居民的休憩区,还是面向市场的旅游观光区?”定位不清晰,许庆东感觉有力使不上,还听到不少非议,“争议最大的就是,一个水利工程,有必要投资那么大吗?”
2016年,郧西确定发展全域旅游,明确天河流域为“龙头”。2017年,天河水乡景区规划出台,目标是建设“三产高度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相得益彰的乡村振兴先行区、全域旅游示范区”。
找准了定位,放开了手脚,天河加速蜕变。
一线串珠 村民吃上旅游饭
3月7日下午3时许,已经过了饭点,阮玲莉的羊肉汤馆又迎来4名客人,她赶紧重新生炉子、配菜。“咱们就坐外边吧,吹吹风,还能看看山和水。”来客杨女士是西安人,从朋友那儿听说天河水乡建得漂亮,一早和三名闺蜜驾车来到郧西,“10点多钟开始沿河漫步,走了4个多小时,沿路都是风景,不愧是‘画廊’。”
坐在村头,近处是河,远处是山。河里小鱼成群、麻鸭戏水,一群白鹭卧波嬉戏,山上古木参天、藤蔓缠绕。这里距离县城只有3公里。“很多返程的客人,到了这儿,都会歇歇脚,吃点东西。”阮玲莉说,村里从2018年8月开始改造,已经开了14家农家乐,生意都不错,“附近十几个村给我们送菜,还有挑着鸡蛋、水果到村头摆摊的。”
像这样的景点,沿河设计有9处。景区入口处的水秀广场,采用声、光技术,打造喷泉、水幕电影等光影表演。下游的观音镇龙桥村通过改造民居,发展油坊、豆腐坊、绣坊、酒坊等40多家。双石沟村竖起婚俗雕塑,建设婚俗博物馆,打造婚庆民俗村。下游中段建有9.25公里漂流航道,2018年7月开漂,夏季月均游客达到12万人次。
据介绍,天河水乡景区已建成18公里游步道和河道景观带,一线串珠,带动沿线4个乡镇29个村2万多户群众增收。在双石沟村,70岁的李进义经营酒坊,“每斤苞谷酒卖20块钱,吃穿不愁。”50多岁的胡志和,腿有残疾,但篾活手艺了得,“一天编两个竹篮,能卖几十块钱哩。”
并非意外 好生态释放红利
一个生态修复工程,变身全域旅游品牌项目,类似的“意外”,在郧西还有不少。
2017年,一名河北企业家想投资一个化工项目,因环保问题被拒。他在郧西住了两个月,发现许多身体指标都变好了,便看上了郧西的水,如今在香口乡建设一个天然饮用水加工项目。
2015年,广东一家企业在上津镇石庙村建设30兆瓦光伏发电站,2016年产值3000多万元。这是一次纯粹的商业投资行为,但郧西从中看到了产业发展的机会:该县有荒山坡地2.8万亩,其中1.2万亩适合发展光伏发电。近3年来,郧西投入2.03亿元,建设光伏扶贫电站438个,实现村村有电站、户户有收入。“其实,这些都不是意外。”县委书记张涛表示,郧西近年来狠抓生态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实现生态环保、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和谐共赢。他介绍,天河水乡的施工采取柔性方式,引进土工格室、生态框等先进工艺,最大限度减少开发带来的破坏,保持纯正的原生态风景,“这样的处理,才是生态保护;这样的风景,才能吸引游客。”
下一步,郧西计划将天河景区与当地七夕民俗更好结合,引进市场主体,带动全民参与,打造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本。张涛说:“天河景区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我们将保持加强生态建设的定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查方政 杨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