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湖北麻城喜获“千年古县”国字号名片

2019-02-22 17:33:4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国际在线湖北消息(张永良 通讯员 万永庄 朱光波 夏钦敏):2月21日,从国家民政部传来消息,经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2018年第二次“千年古县”专家认定评审会鉴定,确认麻城市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目前湖北有大冶、黄梅、麻城三家荣获这张国字号名片。

  麻城历史悠久,古为黄国地,春秋为楚地,秦属南郡,汉为西陵。后赵部将麻秋南下筑城以守,始有麻城之名,自公元598年设建制县,历经唐宋元明清相沿不变,迄今已有1420年。该市境内文物点达1718处,人文景观有史前文化遗址、古战场遗址、杏花村、柏子塔、帝主庙、古孝感乡遗址等,自然景观有古代闻名的“三台八景”。境内千年以上的古镇有5个,千年以上古村30个。

  麻城文化底蕴厚重。相传曹操、李世民、李白在麻城有遗篇留存,三国魏尚书毛玠、晋名医王叔和、宋名士陈季常在麻城有灵骨封丘。在明代,麻城涌现进士136人、举人482人,列《明史》者10人,造就了刘天和、梅国桢、李长庚等一大批文武俊杰,被誉为“湖广进士第一县”。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也在麻城留下足迹。该市擦亮了孝善文化、移民文化、科举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先后荣获“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孝善文化之乡”“ 中国映山红第一城”等称号。

  麻城地名文化独具特色,内涵丰富。有的以地形地貌命名,有的以姓氏命名,有的以从事职业命名,有的以传说故事、名胜古迹命名,还有的以风物、科举、数字、路程等命名。

  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进地域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和保护,注重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展了境内千年古县(古镇、古村)的历史文脉梳理,拍摄了《千年古县 多彩麻城》电视专题片;对全市地名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设立了一批地名标志牌,积极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和利用,提升地名文化品位,2017年出版了《麻城地名故事》,讲述136个地名故事,2018年出版了《麻城市行政区划图》《标准地名图》《地名志》等图录典志;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加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修复传统村落25家,将各地姓氏宗祠逐步转化为村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