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雕花剪纸:坚守中绽放光彩
图为马又甫在整理自己刚完成的雕花剪纸作品《八面来喜》。新华网 肖进安摄
1月31日,寒风刺骨,设在湖北仙桃沔街工美楼一楼的马又甫雕花剪纸工作室却热闹异常,喜气洋洋。这间工作室里挂满了剪纸作品,当地电视台为录制新春贺岁节目,特意前来拍摄一些与年味相关、比较喜庆的剪纸作品。有着悠久历史的仙桃雕花剪纸,在马又甫等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坚守和传承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绽放出靓丽的光彩。
剪纸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国民间美术的奇葩。仙桃雕花剪纸源远流长,迄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介绍,仙桃雕花剪纸的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既有我国南方剪纸的共有特征,又有江汉水乡剪纸的典型特色,充分展示了仙桃群众的艺术才华与美好生活的愿望。
今年69岁的马又甫是仙桃雕花剪纸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又甫出身于雕花剪纸世家,从小受爷爷及父亲的剪纸艺术熏陶,从艺50余年,集研究、设计、创作、雕剪于一身,已创作剪纸艺术作品数百幅,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
说起从艺的经历,马又甫如数家珍。马又甫说,在兄弟几个中,他排行老四。小时候他就喜欢书画,很有天赋。但是家里只让大哥学雕花剪纸,没让他学。不过,在父亲雕花剪纸的时候,他常在旁边看,基本的技法和技巧基本都掌握了。有一次父亲雕一件作品时,半途去上厕所,他悄悄接手父亲的作品进行雕刻,父亲回来时半天分不清楚马又甫雕的那一块是自己雕的,还是别人雕的。当得知是儿子马又甫帮自己雕的后,父亲心里异常震惊,也非常高兴,在马又甫17岁初中毕业后,终于同意让他学雕花剪纸。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仙桃雕花剪纸就进入了国际市场。马又甫说,由仙桃剪纸艺人创作的雕花剪纸《八仙图》当年在东欧八国巡回展览时,产生了轰动效应,国外订货多达4.8万套,为国家出口创汇作出了贡献。
近些年来,国家和地方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仙桃剪纸2007年6月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0年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3年,马又甫被热衷非遗文化传承的沔街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翠红特聘为剪纸工艺师,在工美楼一楼有专门的工作室,他的雕花剪纸作品被加工成礼品,走出了仙桃,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每月有了固定的收入,马又甫不再为生计发愁,一心一意搞雕花剪纸创作,还带起了徒弟。2018年年底,马又甫也被湖北省认定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像马又甫这样,不忘初心,对雕花剪纸情有独钟的艺人在仙桃不算少数。有关资料显示,仙桃长埫口镇的新口村、石剅湾村,彭场镇的窑湾村,西流河镇的赵河村,大约有200多人从事雕花剪纸、1000余人卖“花样子”。近20年来,仙桃先后有200多人次参加国内外剪纸展览,20多幅剪纸作品亮相中国第七、八届艺术节,多位剪纸艺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仙桃雕花剪纸艺人在过去水患频繁、十年九不收的日子里,靠着一把雕刀、一本花样走遍四方,以此维持生计。而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仙桃的雕花剪纸艺人则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用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作品,装点着世界的美好。(肖进安 李晓笛 吴泽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