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9岁来汉学艺 他将武汉杂技传向非洲

2019-01-30 16:54:49|来源:长江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9岁来汉学艺 他将武汉杂技传向非洲

苏丹杂技团团长穆达维(左)和儿子穆斯塔法    中国驻苏丹使馆 赖建涛 摄

9岁来汉学艺 他将武汉杂技传向非洲

2017年,苏丹学员回汉和恩师一起重游江滩    武汉杂技团供图

9岁来汉学艺 他将武汉杂技传向非洲

苏丹学员在练习钻圈   武汉杂技团供图

  苏丹是最早和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之一,2019年迎来两国建交60周年。

  1970年,苏丹共和国总统加法尔·穆罕默德·尼迈里第一次访问中国,在北京观看了一场高水平的杂技演出,深受震撼。培养苏丹人的杂技团成为他的心愿。访华期间,中苏签署了一系列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协定,其中一项内容,是双方合作组建苏丹杂技团。

  1971年10月,50名10岁左右的苏丹孩子来到武汉,开始在武汉杂技团学杂技、学音乐,一待就是两年半。他们是苏丹杂技团第一批演员,苏丹杂技团也是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唯一的杂技团。现任团长56岁的穆达维·阿里·比拉勒,就是当年50名孩子中的一员。

  在武汉学艺的经历,至今影响着穆达维·阿里·比拉勒的生活。他会说中文,会用微信和中国朋友联系,还常拍照发朋友圈。提到武汉,穆达维会说:“武汉永远是我的第二个家!”采访结束时,他特意让儿子用中文写下了感谢的告白:“非常感谢武汉杂技团”

  在武汉,我们叫老师爸爸妈妈

  上世纪70年代,整个非洲以及阿拉伯国家,不知道杂技为何物。穆达维回忆,当时他的家人是从广播里听到招收杂技学员的消息,决定送他去试试。到武汉时,穆达维年仅9岁:“第一个感觉,就是武汉太冷了!”

  苏丹气候炎热干燥,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首都喀土穆有“世界火炉”之称,最高气温可达47℃,而武汉冬天的气温有时到零下。环境陌生,语言不通,不会拿筷子,更吃不惯米饭,这些年幼的孩子只有哭。“那时候年纪小啊,我们天真地以为,可以自己走着回苏丹,就想大家一起走回去。”穆达维说。

  为了让小学员们安心训练,武汉杂技团专门给宿舍安装了暖气,还给他们安排了一场杂技演出:车技、走钢丝……精彩的表演把孩子们吸引住了。

  听说他们也能学会这些表演,大家一下子来了劲儿。“我们都觉得能表演杂技的人是有魔力的,武汉人为什么有这种魔力?想来想去,我们觉得因为他们都吃米饭,而我们只爱吃大饼。从那以后大家开始抢着吃米饭,希望自己能早一天练成这些技艺。”穆达维说。

  从零开始学杂技,不是件容易事。杂技团安排学员们每天练基本功,从早上到下午要练近十个小时,下腰、翻筋斗,动作一个都不能少。穆达维主要学杂耍和武术节目,吃了不少苦头:“不管是下雨、下雪都要练功,练功房没有暖气,真的是太冷了。刚开始我们哭着抗议,过了大概三个月之后,才适应了。”

  穆达维记忆最深的不是少年学艺的苦,而是照料小学员的武汉老师们的精心。“我们50个孩子只有一个翻译,一开始照顾不过来。老师们就特别仔细地关照我们,教我们说中文,平时跟我们一起吃一起住,晚上还给我们盖被子,对我们很好,我们都叫他们爸爸妈妈。这些事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为了鼓励学员们练功,老师们会准备一些小惊喜:动作练好了,或者学会了一句中文,老师就会奖励一些糖果,让学员们高兴好久。春节期间,老师们带着他们去拜年走亲戚,给他们带很多糖果和好吃的,“就像家人一样”。而遇到苏丹的民族节日,老师们也会给学员们放假,带着他们出门玩,近至武汉市区内的东湖、龟山、长江大桥,远至韶山、桂林,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

  杂技成了苏丹名片,闪耀全非洲

  在武汉学艺的两年多里,穆达维和伙伴们学会了《单蹬技》《木砖顶》《走钢丝》《水流星》《高车踢碗》等20多个杂技节目。“我们先是在武汉举行了毕业演出,然后和老师们一起去北京汇报演出。当演出完,所有的苏丹孩子都哭了,老师们也哭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次演出完我们就要回苏丹去,舍不得武汉的老师们。”穆达维说。

  这批苏丹小学员,回国后成为苏丹杂技团第一批演员。总统尼迈里亲自出席了他们的第一次演出。而作为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唯一的杂技艺术表演团队,苏丹杂技团很快成为苏丹共和国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他们走遍了苏丹的城市和州县,多次在重大外交场合亮相,还出访了众多阿拉伯和非洲国家。“我们演出时,经常是票卖完了,没有位置也还有很多人要进来站着看。我们去过很多城市,有人专程从其他国家赶过来看我们演出。”穆达维说,经常有观众在演出后会问他们,怎么能练就这样的本领,他都会骄傲地说:“我们的节目是向中国人学的,中国武汉!”

  中苏两国因为杂技结下的情谊从未间断。改革开放后,两国交往更多,杂技情缘更深。

  1977年至1981年,苏丹杂技团派出第二批共25位学员来武汉学习。1982年至1985年,武汉杂技团先后派出三批杂技专家前往苏丹喀土穆教学。2003年,两名武汉杂技教练在苏丹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因为这段杂技友情,尼迈里总统授予每位中国杂技教练一枚“苏丹民主共和国一级勋章”。1994年苏丹总统巴希尔访问武汉时,也特意授予“杂技女皇”夏菊花一枚“苏丹民主共和国一级勋章”。

  有生之年,希望能带团回武汉演出

  2017年11月,穆达维等9位苏丹学员受中国文化部邀请,回武汉杂技团“探亲”。这是他离开40多年之后,第一次回武汉。在洞庭小路3号武汉杂技团旧址,穆达维和同伴们回想当年一起溜出去在长江边玩耍的趣事,感叹着武汉变化之大。在武汉杂技厅练功房,他和曾庆林、姚金妹等老师紧紧抱在一起,热泪盈眶:“老师您还好吗?40多年了,我们很想你们!”

  穆达维介绍,目前苏丹杂技团有100多位演员,当年和他一起来汉学艺的同伴,如今很多成了教练、编导。目前苏丹杂技团的演出节目,除了在服装、音乐上融进苏丹的文化元素,依旧保持着武汉杂技的技巧和特色。“不仅是杂技技巧,我们的服装、舞台、道具都是在中国杂技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的!”

  而在杂技之外,武汉的经历在穆达维生活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痕:“在团里我和同事之间交流经常会说中文,在家里吃米饭,大家都会用筷子。我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每次遇到中国人我都会问他们:知道武汉吗,认识夏菊花吗?”

  穆达维的儿子穆斯塔法目前在苏丹孔子学院学中文,穆达维还有意将女儿送到中国学中医。而他最大的愿望,是有生之年能促成苏丹杂技团和武汉杂技团的合作。“2021年迎来苏丹杂技团建团50周年,我希望能带团去武汉,和武汉杂技团共同完成一场演出。为了这次演出,目前我们挑选了12名小学员,如果有机会让他们到武汉杂技团学习那就更好了!”(长江日报记者王娟 通讯员赖建涛 林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