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巴东:“生态三宝”扮靓湖北长江第一哨
长江沿岸绿化有窍门。柏树、狗牙根、茶叶,巴东县运用“生态三宝”,构建长江生态屏障,既守护一江清水绵延后世,又孕育生态致富新希望。
冬至时节,记者沿着巴东长江岸边踏访,只见成排的柏树带郁郁葱葱。这条防护林带,是巴东人用20多年时间为长江种下的绿色屏障。俯视脚下,2018年初引进的固堤保土植物——狗牙根,已在原本裸露的砂石坡面顽强扎根,整个护岸碧绿如茵。在岸边远眺,漫山遍野的茶园在暖阳下,仿佛镀上了一层金光。
巴东,长江流经湖北的第一站,拥有39公里的长江岸线。据了解,我国自1990年起启动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巴东是湖北省首批被纳入长防林工程区的县市之一。截至目前,该县已完成长防林建设总面积约12.5万亩。当地长江沿岸原是砂石坡面,易造成水土流失。2017年起,巴东用生态混凝土修建护坡,并尝试在坡上种植狗牙根。狗牙根耐贫瘠,经水浸泡后依然迅速生长,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率到5%以内。
该县计划到2021年,对长江干线巴东段两岸14公里堤岸全部完成整治,需投入资金20亿元左右。
巴东是湖北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面对生态保护和脱贫增收两个同时亟待解决的问题,该县积极谋划出路,引导贫困户在土壤贫瘠或种植农作物效益较低的荒地坡地,种植经济林。
2019年以来,该县已发展银杏、核桃、茶叶、小水果等经济林约8000亩,为减少水土流失、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基础。(湖北日报记者汪彤)
图为:巴东县神农溪小区美景如画。(视界网 王祖满 摄)
链接
生态“造血”,重塑江边新城
巴东是“穷县”,人均财政收入仅约湖北省平均水平的70%。但对于生态治理这件关乎子孙后代的大事,当地人说,“头顶锅儿卖,也要把树栽”。家住长江边,就要守好长江水。正是这种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才得以守护一江清水滚滚东去。
2018年12月8日,巴东县清太坪镇八字岩村村民陈再兴赶着20多只山羊,到责任片区完成巡山护林后,又去自家两亩退耕还林地里查看银杏苗的冬管。虽说忙碌,但陈再兴说,心里感觉很踏实。
两年前,陈再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致贫原因是缺技术、缺资金。在当地实施“五个一批”脱贫政策过程中,陈再兴被选聘为护林员,每年可获4000元工资。家中两亩地被纳入退耕还林项目,又可领取补贴1000元。他还申请到小额扶贫贴息贷款1万元,用来养山羊和种8亩辣椒,一年下来全家收入两万元左右,脱贫指日可待。
近年来,巴东县以打造“长江边上最干净的县城”为目标,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改“输血”为“造血”,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用足用活林业项目补贴,支持贫困群众直接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增加了全县近60%的贫困户收入。
优先组织贫困户实施退耕还林,并选聘为生态护林员,每年工资不低于4000元。2014年至2018年,巴东县已争取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16.31万亩,生态护林员计划1490名,既解决了贫困户就业,又守护了山林安全。全县已累计发放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等项目补助资金2000多万元,超10万人受惠。
抢抓新一轮退耕还林机遇,发动贫困户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贫困户发展的银杏、核桃、茶叶、小水果等基地,只要符合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优先纳入退耕还林项目,落实产业以奖代补政策,促使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共赢推进。近3年,全县已累计栽植银杏8万亩、核桃2万亩、茶叶1万亩、木本药材和小水果2.5万亩,为贫困户建起稳稳的“绿色银行”。
昔日的贫困山城,正变身绿富双赢的江边新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